明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全國。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製。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製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隻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麵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求援。朝鮮是我國的友好鄰邦,唇齒相依,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遂決定發兵援朝抗日。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鬆率領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複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東南會戰後,侵朝日軍被壓縮在東南沿海的順天、泗川、南海一帶。十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死訊傳至朝鮮,日軍全線撤退。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敵,就地上船逕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1598年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布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
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焚溺的日軍則以萬計。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隻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朝鮮西南海區的自然地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地形複雜,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托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湧。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麵。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日本水軍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艦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豐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聯軍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明朝用於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1/8),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栢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隻有100—200米。
朝鮮水軍兵力約4.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1/4),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在這些戰船
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複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可見朝鮮水師在李舜臣領導下,不僅武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一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