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找準服務結合點。開展一項社會公益活動,不應把它純粹當作一次活動來開展。應盡量考慮與當前的形勢、社會反映結合起來,例如募捐與學雷鋒就是一個結合點。活動應對同學有教育作用。
案例:留下一片綠蔭
主題思想:“留下一片綠蔭”的班級活動是為了培養學生主人翁精神,自己動手創建和保護校園內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保護生態平衡的緊迫性;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觀念。
準備實施:為了使這次活動收到較好效果,某校高二(1)班的學生從3月5日到3月15日做了認真的、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請有關領導講述學校幾十年來綠化校園的成果和把母校建成花園式學校的構想及實施步驟。其次,全班同學分頭查尋國內外重視環境保護的資料,收集由於破壞了生態平衡而受到自然懲罰的例證。在此基礎上,同學們一起討論保護生態平衡的緊迫性以及保護生態平衡與美化校園的關係。班會決定為了保護環境,為了美化我們的校園,自己動手栽樹植草。再次,同學們與園林科聯係,確定時間、地點,準備工具。
活動實施:3月28日星期日早上7:30,高二(1)班的學生走出宿舍,每人僅吃了兩個饅頭,早早地到工地等候。在工人師傅們的指導下,嚴格按照間距、行距的規定挖好一個個直徑、深度各為0.5米的樹坑,將樹苗放在坑內栽好,澆上水。然後給每棵小樹掛上寫有樹名的鐵牌,以便其他同學和過往行人辨認樹種。每位同學還在所掛的牌子上搞了一個“小動作”:在鐵牌的後麵記上了栽樹人的代號,以便多年以後再回母校看看自己栽種的樹苗為校園留下了多少綠蔭。
活動分析:這次活動目的明確、準備認真、形式活潑,使一次簡單的植樹勞動成為一次有深刻教育意義的班級活動。這次活動通過教師講述學校幾十年的綠化成果,使學生們認識到美麗的校園是師生們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校園內的一草一木浸透了老教師老校友們的汗水。增強了學生主人翁意識,主動要求自己動手美化我們的學習、生活環境。
這幾年來,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來學知識的,學校應該為其創造一個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稍遇到有不盡意之處就大發牢騷,對公物和別人勞動的成果——如花園的石桌、石凳不愛護,移動或推垮,隨意攀枝摘花,踐踏草坪。長期下去,隻會使學生養成懶惰、沒有責任感等惡習。開展“留下一片綠蔭”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不是過路客,而是主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動手美化校園,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並自覺地加以保護。這次活動之後,高二(1)班同學訂了一條規定:今後決不攀枝摘花,踐踏草坪。
這次活動采取了給樹掛牌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掛牌一方麵幫助學生增加了一些課外知識,學會辨認一些常見的花草樹木,另一方麵由於留有學生自己的記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在勞動中特別認真仔細,害怕由於自己的某種疏忽而影響樹苗成活,而且植樹過後,學生們還常常去那片樹林關照自己的“傑作”。這次活動給學生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不斷地激勵他們像小樹一樣茁壯成長,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班委會在組織帶領同學們開展這種活動要注意:其一,不能讓同學們把這種活動隻看成一種單純的勞動,完成栽幾棵樹的任務,而是要提高認識,明確目的,主動參加。其二,這種活動時間性強。一般安排在每年的3月至4月上旬較合適;過早過晚都會影響樹苗的成活率,影響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