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望所歸,袁烈望坐上了《商報》副社長位置。
二
當上副社長的袁烈望興致勃勃,新官上任四把火。第一把火,改換版麵,商報姓商。袁烈望向翁允彬建議,禁止采用謠言稿件,少用政治稿件,多用商業經濟類稿件。報社發不出工資,不改版沒有出路,袁烈望的意見言辭貼切。辦報不能造謠,這是基本常識,否則報紙就沒人願看。翁允彬宣布:“商報》轉為經濟報。非經翁某人審查允許,不準發表政治性的社論和新聞”袁烈望主筆將頭版保留時政要聞,登載國內經濟大事。二版開辟百姓欄目,刊載大米麵粉白菜蘿卜市價,雞蛋豬肉漲跌,讓老大媽大嫂關心商報,增加可讀性。這種消息記者采集不花多少功夫,又沒政治風險,天天更新又不令讀者心煩。三版撰寫經濟述評,商人自傳,名人奇談,很快,報紙銷量比改版前翻了兩倍。
第二把火:裁人攆特務。彭佩然替袁烈望想出一招苦肉計,縮小版麵,內部裁人,報紙版麵縮為四版,每份報售價調為四十法幣,這事給翁允彬說了,他同意。接下來說裁人,翁允彬大驚失色:“怎麼裁?大家還指望你主持改版後,年底發點錢呢,現在重慶找份工作多不容易。你裁人,你不當心有人找你拚命”。
袁烈望解釋說:“我們這份報紙發行數量小,收入少,可以把員工基本工資降一降,同等職位的員工,比名氣比我們大的《大公報》,銷量比我們好的《新民報》,工資低百分之二十。各部門按撰稿量和工作量發績效工資,擠走不幹活光拿錢的閑人”。翁允彬還是心有餘悸,染匠的眼睛,看難(藍)了,說:“你說的那幫閑人,可得罪不起,他們隻拿基本工資,不要績效工資,賴在報社不走,你咋個辦?你這樣做,可能把報社為數不多的幹事的人逼走了”。
袁烈望拍拍胸膛說:“我敢說幹事的人不會走,走了我給你找幾個能幹事的進來”。翁允彬內心也想在編輯記者裏換自己的人,如今有人替他出頭擔風險,把寫不來文章,做不來事的人趕走,他何樂不為。隨口說道:“那你就試試嘛”。
翁允彬隻是默許,袁烈望卻大刀闊斧認其真來,早上上班簽到領公交車費;一日三餐免費供應米飯,填飽肚子有氣力幹活;員工報酬記者按編寫稿件多少,采用稿件多少發工資;編輯按編發稿件篇數和字數拿工資;排版和校對人員按工作數量拿工資。記者外出采訪搭乗交通工具,約人采訪坐茶館或者請人吃飯,全都在自己的績效工資裏,報社不予另外報銷。
降低了工資,月底偶爾還拖一拖,有時拿一部分打欠條。報社裏不會寫稿子,隻會用反共稿件的反共分子十有十個貪圖舒適,隻會享受。寫稿件枯燥乏味,熬更守夜又辛苦,還要有文筆功夫。唉!卷起鋪蓋走人吧!這些人,也有他的生存之道:會鑽營。不到一個月,報社裏隻會鑽營,吃不了這種苦的人,大部分離去,另尋其他門路。
走的人多了,翁允彬同意進一批新人。梁穎慧那天采訪進口棉花仲裁事件,在現場聽範子宿時而英語,時而漢語的講解,觀察範子宿的專業神態,劉阿榮、吳邵雲的抗戰熱情,寫出通訊報道:《印度商人黴變棉花出口中國,中國廠家以理服人索賠新棉》,成了山城重慶第二天的獨家新聞,成了招聘進人的首選。跟著進來還有兩個進步青年,一個叫文德,一個叫唐山,二十多歲,初出茅廬,剛從大學畢業。
校對是新聞檢查的重要關口,主任是軍統的走卒,與金臨德一樣,工作能力不堪勝任。這天在一版顯著位置,不知是誰把祝蔣介石萬壽無疆,排成“無壽無疆”,這位主任沒有校對出來。報紙發出去後,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消息傳回報社,翁允彬聽了驚慌失色,要扣這位主任的工資。文德和唐山兩個年輕人趁機嚇唬這位主任說:“你娃捅下了大漏子,很可能會捉去槍斃”。這家夥沒經過世麵,金臨德走了,沒人給他出主意,嚇得連夜逃出了重慶。總校對跑了,跟他住在一起的文德,唐山也不報告,白天照常出外采訪,下午回來把總校對這道工序頂起走。彭佩然知道了問唐山、文德為什麼這樣做。兩個年輕人說:“報社改版剛有好轉,跑了混飯吃的,加點班,爭取按時發工資”。年輕人加班加點不計報酬,頗有點一德一心,不計功利的儒教思想。
袁烈望第三把火,投桃報李,啟用彭佩然。版麵縮小,裁人進人,袁烈望在報社中開始有了幾分威信,翁允彬自然有幾分膽怯,擔心袁烈望成為第二個金臨德,試探問他:“目前用人之際,總編輯現在空缺,你兼總編輯,意下如何”?袁烈望何許人也,北大畢業寒窗苦讀若幹,主筆辛勤耕耘數年,豈能重蹈副社長兼總編輯架空社長的老路,對方是在揣摩自己會不會奪他的位置,說:“您也是北大畢業,您自己兼總編輯,大家都服氣,要不把彭佩然提拔作副總編,把編輯部頂起來”。翁允彬心裏落了實,袁烈望為人有幾分分寸,算是與自己一條船上的人。翁允彬作總編輯,做不做都一樣,彭佩然坐上副總編,反共文章在他手下再也不能在報紙上露麵。
第四把火,充實報紙版麵內容,這條有點難。袁烈望計劃采訪工商實業家,隻采訪,唱廠家老板的頌歌,不拉廣告,滿以為能打動對方,沒想到采訪對象個個一口回絕。老板們不相信《商報》會不拉廣告,不拉讚助,這次不拉是為了下次狠狠地宰你一刀,紛紛退信不接招。充實版麵是袁烈望做副社長的施政綱領,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把采訪對象分配給兼職主筆,發動他們利用親情朋友關係打動采訪對象。分給季學民的采訪對象是劉阿榮、範子宿、吳邵雲三位。這事做不做,季學民按米滌新留下的電話號碼打過去,一下聯係上了,米滌心在電話上回答他:“軍布業在抗戰重慶成了紡織業的別稱,你務必請幾位實業家接受采訪,明天下午兩點鍾我趕到揚子江茶社”。季學民晚上到醫院,找劉阿榮說:“我有幾個報業朋友,想找你、子宿、邵雲明日一起喝茶,你得賞個臉”?秘書長照顧養病,籌劃光華恢複重建,劉阿榮得投桃報李,滿口應承前往。季學民告訴劉阿榮和袁烈望,他請了紅岩村的米滌新,劉阿榮從來膽大心細,《商報》安排接觸共產黨,探聽對工商界之態度,又不惹火燒身,點頭稱讚此事。袁烈望隻想擴充版麵,米滌新一到,版麵更有吸引力,連連點頭稱是。二天午後,季學民到輪渡出口,剛巧米滌心坐輪渡過江,兩人對視眼神,沒打招呼,到了揚子江茶社。翁允彬和袁烈望已到,兩人認識共產黨著名經濟學家,笑容可掬打招呼說:“米先生,今日器宇軒昂,不同凡響”。
米滌新回禮說:“聽說你們邀請軍布加工業暢談高見,來聽取氣誼相投見解”。
“在米先生麵前,哪裏談得上高見,不過是海闊天空,無的放矢罷了”。翁允彬虛情客套,招呼米滌新入座。劉阿榮沒見過米滌新,乘此機會結識貴人,雙手抱拳說:“米先生好,老朽住院,周公董老親臨探視病情,我雖不敢公開聲張此仁義之事,心存感激之心有餘,還請米先生替老朽轉達答謝之意”。米滌新客氣說:“劉會長不必客套,您遷川來到後方,站在民眾角度思考問題,與我黨立場不謀而合,可敬”。劉阿榮向他介紹兩位副會長說:“吳邵雲、範子宿”。米滌心笑著回答:“我聽季學民講過,兩位副會長都是海歸,一個懂機械,一個懂紡織,人才難得”。範子宿說:“哪是過去的事了,如今需要更新觀念,應變世事變遷”。
袁烈望過來與米滌新握手,說:“謝謝米先生在兼職主筆中提攜推薦,素未平生,信任和友誼彌足珍貴”。米滌新哈哈一笑,指著翁允彬說:“你說得對,接受我們的信任和友誼,需要一種勇氣和正義,希望你與翁社長把《商報》改出新貌”。
茶社小向、小玉在黃桷樹下支起桌子,搬來凳子,泡上茶,劉阿榮請眾人坐下,說:“這黃桷樹根深葉茂,在樹下沐浴秋日陽光,憑眺片片帆船,如何”?
米滌心反客為主,點出話題:“難得會長一片雅興,《商報》改版,讓民族工商業者有自己的論壇,在商言商,我們尤其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