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妊娠前和妊娠期體重對小兒生長發育有影響嗎?
母親妊娠前體重對胎兒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母親妊娠前體重較大,胎兒的出生體重也較大,生長發育正常,營養狀況良好。一方麵與遺傳因素有關,母親身材高大或瘦小,其胎兒往往遺傳其特征。另一方麵與母親對營養物質的儲備及攝入吸收有重要關係。孕前母親營養狀況良好,可以為妊娠期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的儲備。特別是妊娠早期為胎兒生長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營養不足,易導致胎兒生長發育遲緩,出生後生長發育慢,抵抗力差,有的甚至由於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而導致胎兒畸形。而恰恰在這一關鍵時期,孕婦容易發生妊娠反應,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不適,有的甚至不能進食,嚴重影響了營養物質的攝入和吸收,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大部分來源於母親孕前的儲備。因此,建議準備懷孕的婦女,孕前就要適當補充營養。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補充,增加什麼營養,增加多少,應該因人而異。一般從孕前3個月開始,注意多攝入含足夠熱量、優質蛋白質、適量脂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能達到比平常體質稍好一些即可。平常身體較胖或超重的婦女,則不必過多增加營養。
母親妊娠期體重增加對胎兒生長發育有著更為重要的關係。妊娠期母親體重隨孕周增加是由於胎兒發育、胎盤增大、羊水量增加、子宮乳房增大、血容量增加及儲備脂肪增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胎兒體重增加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一般整個孕期孕婦體重平均增長12.5千克,胎兒出生體重在3000~3500克最為合適,它既不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又可避免因胎兒過大或孕母過度肥胖而引起的各種並發症。如果孕期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體重增加緩慢,則可能發生胎兒生長發育遲緩或患有營養缺乏性疾病。相反,如果孕期營養物質過剩,孕母體重增加過多過快,胎兒則可能生長過快而成為巨大兒、肥胖兒。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營養過剩致巨大兒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它不僅增加了難產、剖宮產的機會,增加了母兒並發症的發生率,而且新生兒肥胖對其以後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患妊高症、產後孕婦的飲食如何調節?
患妊高征孕婦的飲食:妊高征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水腫,它常發生於妊娠後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種疾病。如果不注意預防或控製此病的發展,將會給母兒帶來危險。患妊高征的孕婦除了接受醫生建議的治療外,飲食方麵還應該注意:(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妊娠後期正是胎兒發育旺盛的時期,需要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但患妊高征的孕婦蛋白從尿中大量丟失,導致孕婦低蛋白血症。所以,除了並發嚴重的腎炎者外,一般不要限製而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限製鹽及水分的攝入。食鹽中的鈉具有貯留水分、加重水腫、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的作用,而水分在體內積蓄是引起水腫的重要原因。應根據妊高征嚴重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水、鹽攝入量的限製。輕度妊高征時,可不必過分限製食鹽及水分的攝入,隻要不吃過鹹的食物就可以了,每天食鹽攝入量以不超過10克為宜。中、重度妊高征者,要嚴格限製食鹽及水分的攝入,每天食鹽攝入量分別不超過7克、3克。另外小蘇打、發酵粉、味精也含有鈉,要適當限製食用。孕婦的飲食可加用其他不含鈉的調味品,以免影響食欲。水分應定量控製。中度妊高征者,每天水攝入量不超過1200毫升;重度妊高症者,可按前一天尿量加上500毫升計算水攝入量。
孕婦的營養對產後哺乳有影響嗎?
孕婦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乳汁的質和量。哺乳期乳母的基礎代謝約升高20%,相當於每日增加250~300kcal。妊娠中、晚期,脂肪在孕婦的腹壁、背部、大腿及乳房等部位積聚,為產後哺乳做了必要的脂肪儲備。正常妊娠時的脂肪儲備可為泌乳提供約1/3的能量,另2/3需由膳食補充。如果孕婦營養狀況良好,產後乳汁分泌早,量充足,乳汁中營養成分全麵。反之,則可能導致乳汁分泌不足或營養成分缺乏。
兒童營養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通俗的講營養的概念是指人經過攝食的行為把食物吃進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的過程而利用,並在人體內發揮各種生理功能,以謀求養生,這種行為的作用被叫做營養,嚴格的講是食物營養。隨著醫學和營養學的發展,又出現了靜脈營養。所謂靜脈營養,是指通過靜脈血管的途徑供給人體營養物質,通常是在人不能經胃腸道進食的情況下,及時適量注入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來滿足人體的需要。靜脈營養也稱胃腸道外營養。我們通常說的營養和營養的好壞,是指食物營養而言,指食物對人體的補益有多大。由於人的生活環境和生理狀態不同,人的營養必需適應這些環境和生理的變化,否則就難以保持健康的狀態。為滿足機體的合理營養需求,每天都必須通過膳食向機體提供一定數量的營養素,這個供給量也就是這個人的營養指標。隻有達到這個指標,才能保證機體的營養,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使孩子順利的成長。
什麼叫營養素?有幾類營養素?
供人體需要的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營養素。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需要大約五十種營養素。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大類,即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目前膳食纖維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已將膳食纖維單獨列為一類,而成為第七類營養素。也有人采用以下營養素的分類法:
宏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
微量營養素:礦物質(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纖維素、水等
營養素有什麼功能?
營養素的功能總起來說有三大方麵:
①供能:人要從食物中攝取能源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給熱能,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和體力勞動的需要。如果人體攝入的能量不足,機體就會利用自身儲備甚至消耗自身組織以滿足生命活動能量的需要。如人長期處於饑餓狀態就會導致生長發育遲緩、消瘦、活力消失,甚至生命活動的停止而死亡。相反,如攝入過剩,則在體內不斷儲存。儲存的方式主要是脂肪。長期攝入過量,會使人脂肪堆積引起肥胖,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並成為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某些疾病的易發危險因素,因此能量的攝入應與需要平衡。
②構成人體組織。人體是由器官構成,器官由組織構成。,組織是由成千上萬的細胞構成。細胞是由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構成的。細胞的生長、增殖,組織的形成更新、器官的修複、人體的成長等,都需要這些營養素為原料。如牙齒、骨骼的構成材料主要是鈣、磷,肌肉的構成材料主要是蛋白質,紅細胞的構成材料主要是蛋白質和鐵等等。
③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許多營養素具有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如維生素A、B、C及微量元素鋅、鐵等,既是輔酶的主要成分,又是維持人體代謝的主要物質。他們是體內成千上萬種酶活動的參與者,或是構造者。它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如器官功能和代謝效應、生理功能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鈣和鎂就是維持和調節神經、肌肉、心髒活動的必需物質。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裏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也沒有任何一種營養素裏有全麵的營養功能。母乳可謂天然理想的營養食品,但也隻能滿足出生3~4個月內嬰兒的營養需求。牛奶蛋白質含量及質量都很好,營養價值很高,又可供眾多人們食用,但牛奶中缺乏糖和其它營養素。這就是說,單一的營養素,單一品種的食物,不管數量有多大,都不可能提供全麵營養,維持人體健康。所以人應吃多種食物,從中獲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素,並通過各種營養素的協同作用,發揮各自的綜合營養功能。食物的品種越多,營養素種類越多越全麵,吃雜食是人類的進步。但不能將所有食物都看作營養,營養的觀點應該是將不同的食物組合成平衡膳食。
為什麼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蛋白質是由20種基本氨基酸組成的,其中有九種體內不能合成而必須從食物中取得的氨基酸稱必需氨基酸。它們都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除水之外,它們占體內必需營養素的1/5。如果從生命活動的過程衡量,蛋白質加上核酸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主要部分,它不僅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各類主要生命活性物質。如人賴以生存的無數的酶,作用於多種生理活動的激素,抵禦疾病侵襲的各種免疫物質,這是各種微量元素的載體,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缺乏蛋白質人是可以致命的。它占體重的10%。如丟失體內蛋白質的20%以上,生命活動就會停止運行。蛋白質缺乏,能量也會缺乏,兒童會出現生長發育的停滯遲緩,體重下降,表情淡漠,易激惹,貧血及幹瘦或水腫,容易感染、誘發疾病。所以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嬰幼兒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
據有關研究證明,嬰兒蛋白質需要量是以母乳為基礎而測定的。1~2個月以後的人乳含的蛋白質的攝入量為7.5~8.4克。0~6個月嬰兒需要量以氮計算為每公斤每天170mg。以人乳蛋白質供給為每公斤每天1.44g為攝入量,即對一個以充足母乳喂養的小兒來說,增加蛋白質的輸入並不重要。對於幼兒及兒童時期,生長發育也是比較旺盛的時期,機體需要全麵均衡的營養,包括應有充足的蛋白質供給。以氮計算需174毫克每天每公斤,以混合蛋白質折算為1.68g/kg·d為攝入量。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為奶類,蛋類,各種肉類,大豆含量豐富,100g幹豆含36~48g蛋白質,可根據年齡特點及需要量,適量搭配。
脂肪在小兒營養中有什麼作用?
脂類是脂肪,膽固醇和磷脂的總稱,是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素之一,人體需要的總能量20~30%是由脂肪供給的,每克脂肪產生9千卡的熱量。脂肪還是構成細胞,促進合成小兒生長發育的主要物質,是促進消化吸收的脂溶性維生素的載體。另外可增加食物的美味及飽腹感。有些特殊類型的脂肪(亞麻酸,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脂肪酸,具有保護心髒健康,減少炎症反應,保證嬰兒大腦及視網膜的正常發育。芝麻、大豆、核桃、植物油都是特殊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都被列為“健康食品”。
糖在人體內有什麼功能?
糖又叫碳水化合物,是在自然界存在很多的一大類物質,是人食物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是廉價的能量來源,人類生命活動對能量的需求僅次於空氣和水,是一切營養物質的基礎。它的功能有五個方麵:
①產生熱能。每克糖能產生四千卡的熱能。
②構造人體。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糖,含量在2%~10%。
③保護肝髒、通便的作用,並參與脂肪的氧化,減少蛋白質的消耗。
④有解毒作用。
⑤近年來研究有傳遞信息、攜帶信息的作用。
什麼叫能量?
能量即熱能是維持生命、保證人體正常生活所必須的動力來源。主要由蛋白質、脂肪、糖類供給,是這些營養物質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在小兒生長發育中,消耗熱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機體的基礎代謝。所謂基礎代謝是指人體在清醒、安靜、空腹條件下(如清晨醒來時),環境溫度在18~25℃,維持生命基本活動所需要的最低熱能。小兒基礎代謝率比成人高,將全部能量的50%用於基礎代謝。
②生長發育。小兒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中,各組織細胞器官要增大,功能要成熟,必須消耗能量,約占總熱量的1/3。
③小兒運動。小兒活動時需要消耗能量,耗能多少與身體大小、活動強度、持續時間、活動類型有密切關係。
④供給食物在攝取、消化、吸收、利用時的動力。
⑤排泄物中丟失。當食物被人消化吸收後排出體外時,同時也將一部分未完全消化吸收的糖、蛋白質、脂肪三大物質排出體外,一般說這部分丟失的約占攝入量的50%,腹瀉時熱能丟失增加。
什麼叫礦物質?人需要的礦物質有多少?
礦物質就是無機鹽,又叫無機元素。現已發現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即無機元素)有20餘種,約占人體重量的4%~5%,其中含量較多的(大於5g)有鈣、磷、鎂、鉀、鈉、氯和硫等7種,每日膳食中都在100g以上,又叫常量元素。常量元素的功能有:
1.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如鈣、磷、鎂是構成骨骼、牙齒等硬組織的主要成分,鉀在軟組織中含量較高。
2.是細胞內外液的重要成分,與蛋白質一起調節細胞膜的通透性,控製水分、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及酸堿平衡和肌肉神經的興奮性。硫、磷、氮為酸性元素,鈣、鉀、鈉、鎂為堿性元素。
3.構成酶的成分和激活酶的活性,參加物質代謝,如鎂就是300餘種酶的輔助因子,酶的激活劑,參與能量代謝,調節神經肌肉的興奮性。
4.礦物質還是許多特殊功能物質的組成成分,如碘是構成甲狀腺素的成分,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原料等。常量元素在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每日都有一定量的排出,因此必須通過食物補充以保證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什麼叫微量元素?它有什麼用處?
某些化學元素在人體內存在的數量極少,甚至僅有痕量,但有主要的生理功能,必須通過食物攝取,所以叫必須的微量元素。1990年國際組織專家委員會界定的必須微量元素有8種,包括碘、鋅、硒、銅、鉬、鉻、鈷、鐵。可能必須的有5種:錳、矽、硼、礬及鎳。具有潛在的毒性,但在低劑量時可能具有必須功能的有8種:氟、鉛、鎘、汞、砷、鋁、鋰、錫。它們的作用主要有:①是酶和維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②構成某些激素或參與激素的作用③參與核酸的代謝④協助常量元素和恒量元素(三大物質)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