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營養狀況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程度的重要指標。生長發育是兒童健康和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兒童總的福利水準的綜合指標。兒童的生長發育也能反映一般人群的健康和營養狀況。1990年召開了世界兒童首腦會議,通過了“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和執行九十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會議,中國政府簽署了這兩個文件,向世界做出了承諾。我國政府根據這兩個文件精神以及我國的具體情況製定了“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這些文件中都將降低兒童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作為主要工作目標之一。
1、提倡母乳喂養與輔助食品添加、改善嬰幼兒合理營養是降低肺炎、腹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兒童抵禦疾病的能力的重要措施,受到政府、社會、家庭和許多父母們的關注。認識到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和喂養方式密切相關,母乳喂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全國而言,目前母乳喂養率尚未達到理想程度,地區間仍不平衡,城市和農村間差別較大。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能仍需要普及和提高。
嬰兒半歲至兩歲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貧血和營養不良的高發期,一旦在這一時期發生營養不良,以後就很難改善。因此,嬰兒出生4~6個月後,及時合理為孩子購買、準備、加工、選擇添加輔助食品,其作用極為重要。我國嬰兒在出生後前6個月的平均體重高於國際標準,在隨後的6個月裏就降到標準之下。這種生長變化最大的可能原因是由於母乳喂養期添加輔食過晚或不足、不合理的斷乳期喂養、反複的腹瀉和呼吸道感染所造成。兒童輔食添加是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在一些地區存在添加時間不太合理的問題,或過早或過晚。如果斷奶期兒童的喂養不當,輔食添加不及時,熱能-蛋白質攝入不足就會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
2-6歲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結構不斷改善,植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少許下降,以2歲組為明顯;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熱能攝入已滿足需要,蛋白質的攝入也基本能滿足機體需求,說明我國兒童的膳食結構正在逐步改善。但是,鈣、維生素A和核黃素的攝入量均很低,遠遠達不到兒童的需求,隻占RDA的三分之一到50%。因此,急需全社會關注兒童輔助食品的發展,積極開展宣傳教育,使兒童能夠及時得到高質量的斷奶期的輔助食品。如果母親具有一定的營養知識,科學及時地添加輔食,對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況有重要意義。
2、兒童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城鎮兒童優於農村及郊區兒童。在我國,1歲以下兒童的營養不良率較低,1歲以後兒童營養不良率急速上升,這可能是由於我國兒童輔食添加不及時,並且不合理所致。嬰兒4-6個月後,母乳作為嬰兒的唯一的食物是不夠的,需要及時合理添加其它固體食物。
另一方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兒童在某些省份也明顯增多。肥胖兒童的發生率快速增長,有的高達30%。所以我國兒童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的問題均不容忽視。提高和改善兒童健康水平從科學營養抓起,是非常重要的。
3、兒童膳食的營養狀況仍要不斷改進。據調查,我國兒童膳食中鈣、鋅、維生素A、維生素B2等營養素的供給普遍不足,還需要提高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例如我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的發生率為32。6%,礦物質中鈣的攝入量僅接近推薦供給量的50%;鐵在數量上雖然達到或超過推薦供給量,但3歲以下兒童貧血的患病率城市為11~12%,農村為6~29%;同時還存在維生素A、B1和B2的攝入量不足,微量元素鋅的攝入量也比推薦供給量要低得多。
通過膳食調查及體格檢查,發現兒童中較普遍存在的缺鐵、缺鈣以及維生素A和核黃素的缺乏,而這些營養成分,通過目前的食物供給條件下難以滿足,所以需要補充。因此,需要研製和開發高營養價值的食品。
4、加強營養教育,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物供應充足了,並不意味著人們的營養健康狀況就會提高,隻有人們掌握了營養知識才能合理的利用食物資源,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如果食物利用不合理就會出現某種營養素缺乏或過剩的現象。群眾缺乏營養知識是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如兒童攝入的食物品種單調,以穀類為主,蔬菜的種類很少,隻有2,3種,並且數量不足,豆製品、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也很少,奶類和水果嚴重不足。因此,這些地區兒童的膳食能量不足,蛋白質質量差,結果導致某些地區兒童營養不良、貧血和維生素A等營養缺乏病的發生率很高。要想改善這種狀況,隻有通過對群眾進行營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使群眾掌握基本的營養知識,提高群眾正確選擇食物的能力,合理利用食物資源,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兒童的父母或看護人進行營養教育和喂養指導,是改善兒童營養狀況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