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鹹豐年間,被官兵打散的紅巾軍,在首領張文治的率領下,陸續退到三岔上的小寨子,堅守在那裏。
小寨子周圍都是懸崖絕壁,隻有獨路一條,要爬到寨頂,則要爬一段繩索,若要收起繩索,那就插上翅膀也難飛上寨子。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這寨上有泉眼可以汲水,有岩洞可以避風雨,有滾石擂木可以去打官兵,隻可惜都是岩巴子,不長糧食。好在紅巾軍上寨子時備足了糧食和蔬菜,大家節約點吃,少說也可以撐個大半年。
四五千官兵圍住小寨子,攻了多少回也沒攻上去,反而死了千把人。人爬不上,炮打不上,連放火燒都無濟於事,急得官兵幹瞪眼。官兵最後想出個毒辣的辦法,不進不退,妄想把寨子上的紅巾軍活活餓死。
張文治見官兵這架勢,便想辦法在斷糧前把官兵攆走。於是,他吩咐手下把帶上山的冬瓜、南瓜統統找出來,在半夜裏一起動手,把這些瓜都紮在岩縫的樹枝上和山洞邊的葛藤上,打扮得像真的一模一樣。
第二天早上,寨子裏唱起歌來了:
岩石縫裏長冬瓜,葛藤上頭結南瓜,
你我大家摘來吃,再圍三年也不怕。
官兵聽到歌聲,又果然見寨子上的樹藤上都長了冬瓜和南瓜,怕難把紅巾軍圍死,不過轉念一想,總不能一年四季都結瓜,圍到冬天他們還會有瓜摘?於是,官兵還是圍下去。
張文治看到官兵沒有退去的跡象,又想出第二個辦法。
這時候,天幹地燥,寨子上有山泉,山下人多水少,官兵越圍下去越為難。莫說洗臉洗澡、喂馬刷馬沒有水,就連每天煮飯燒茶都十分欠缺。
正在官兵鬧水荒的時候,寨子上的紅巾軍天天到山邊上,脫下衣衫,故意衝涼給山下官兵看。還把井裏養的魚往山下丟,又唱道:
山上泉水流不盡,井裏養魚數不清,
我們越守越有勁,幹死氣死狗官兵。
那些幹渴難耐的官兵,更加沒有心思圍山了。隻是那個領兵的提督還不甘心,信誓旦旦地對部下們講:“不怕寨子上有水、有瓜還有魚,崖巴子上長不出糧食,他們總還是守不到多久的。他們咬咬牙再圍上一陣子就可大功告成了。到時人人有重賞!”
張文治見官兵沒有撤走的跡象,又想出第三個辦法來:他派手下連根挖來幾十根竹子,鋸成一個個竹筒,把帶上山的豆子和苞穀裝進竹筒後,邊向山下扔邊唱道:
小寨子上田地好,豆子苞穀收得早,
稻穀明日就要收,可惜田多人手少。
山下的官兵撿到裝著豆子和苞穀的竹筒,又聽到山上傳下來的歌聲,軍心徹底動搖了:山上有水、有瓜、有魚又有糧,再圍十年八年也狂然!
提督見軍心不穩,也沒信心再圍下去了,派兵抓了百十個流民,謊稱是小寨子上的叛軍,懾於皇上威德,俯首投誠,凱旋而歸。
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山歌:
小寨子喲厚又高,
易守難攻很險要。
不使弓箭不用刀,
唱歌就把妖攆跑!
☆張文治:清朝鹹豐年間紅巾軍起義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