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從小聰明伶俐,很受父母的鍾愛。他剛到啟蒙年齡,家裏就聘請襄陽城很有才學的王迥來啟蒙。
王迥本來隱居在鹿門山悠悠自樂,他和孟浩然的父親有金蘭之交,不好推辭,便下山到孟家授業,怡度天年。
王迥也看出孟浩然是棵好苗子,一心想把自己的學問傳授給他,希望能培養出棟梁之材。
在王迥的循循善誘下,孟浩然的學業進步很快。
這年清明踏青,王迥邀孟浩然全家及城內諸儒生去遊鹿門山。眾人看到漫山遍嶺的蒼鬆翠柏,或揚枝奮幹於山隈崖畔,俯瞰深穀;或峻峙挺拔於峰巒嶺端,直刺蒼穹;綠濤翠海中偶爾山風拂過,猶如萬馬奔騰。麵對名山勝景,眾儒生來了興致,席地吟詩唱和起來。不知誰說了聲:“王迥勤育桃李,何不讓其弟子麵對如此勝景賦詩一首助興。”
王迥見孟浩然在父親懷裏睡著了,就說:“蒙生年少,爬山爬累了,酣睡不起,就不要在眾人麵前獻醜了。”
孟浩然的父親也想見識一下兒子的學業如何,急忙推醒他,吩咐道:“這裏古木參天,蔥蘢深秀,快提起神來,攆走瞌睡蟲,口占一絕以求眾先生雅正。”
孟浩然眨著眼睛,隻見雨後新晴,秀林青翠欲滴,山花帶著水珠兒倍增嬌豔,山風清新,百鳥爭喧,他邊伸懶腰邊詠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眾人初聽,孟浩然這即興詩少典欠麗,但細細一品味,此詩在此情此境中真是巧奪天工,其妙無窮,都嘖嘖稱絕。後來,王迥給這首詩加了《春曉》的詩名,成了蒙生們啟蒙的必讀詩。
這以後,孟浩然就常聽到父母及師長們的誇獎,自然也成了蒙生們仰慕的小才子。他不知不覺地飄飄然起來,就不再那麼專心學業了。隔三差五,偷偷溜到襄陽大街上,邀一夥蒙生戲耍。
王迥看到孟浩然才思敏捷,前途大有可為,心裏像抹了蜜。當他察覺到孟浩然眼下的表現後,心中十分不安。
有一天,王迥專門領著孟浩然到襄陽大街上遊逛。商賈遊客,農人工匠,車水馬龍,絡繹不絕。這些在孟浩然眼裏已屢見不鮮了,鬧著要回家。
王迥笑著說:“今天我給你上遊課。”他邊說邊把孟浩然領到一座台樓前,吩咐道:“你須仔細看這台樓。”
孟浩然嘟囔道:“前天散學後,我還在這裏藏貓貓哩,有什麼好看的?”
王迥說:“你看台樓上的字。”
“不就是叫昭明台嗎?”孟浩然不以為然地回道。
王迥問:“你知道為啥在此建台樓?”
孟浩然茫然。
王迥說:“昭明太子仗著有點兒小聰明,小時候遊手好閑,他為了洗心革麵,磨煉自己的意誌,身居鬧市,麵壁十年,發憤讀書,成了天下聞名的學問家。讀好他編的《昭明文選》就等於成了半個舉人。可你卻常溜到這裏來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