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領導演講的藝術(1)(3 / 3)

1.選擇與會議主題有密切關係的話題

任何會議和活動都有自己的主題,任何講話、發言和討論都應緊扣這個主題,否則就會跑題,幹擾會議方向。比如在企業技術改造會議上,你大講特講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不免有點離題,聽眾也會覺得你思維有問題。如果你能緊扣企業技術改造,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切入,發表獨特、精辟的見解,定會得到聽眾的稱讚。

2.選擇自己熟悉的話題

圍繞自己熟悉和體會比較深的話題講話,能夠有效地消除緊張情緒,打開思路,激發講話欲望,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容易談出深度、談出新意。隻有這樣才能吸引聽眾、打動聽眾。千萬不能單純為了求新、求奇,選擇那些自己還沒搞懂的話題,更不能冒充內行,亂說一通。否則,要麼不能自圓其說,中途卡殼,講不下去,草草收場;要麼破綻百出,班門弄斧,貽笑大方。尤其在一些重要場合,引出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話題後,會難以收場,置自己於非常被動、尷尬的境地,影響領導形象。

3.選擇能吸引和打動聽眾的話題

講話是讓人聽的,你講的效果如何,關鍵是看聽眾的反應,聽眾是衡量講話是否成功的標準。因此,選擇話題首先要考慮聽眾是否關心,是否願意聽。如果聽眾對此不感興趣,盡管你津津樂道,口幹舌燥,也沒人聽,白白浪費腦細胞。

講話要盡量選那些與聽眾關係密切、聽眾熟悉、有一定新意、能給人以啟發的內容作為話題。吸引人的話題,並非奇聞軼事或深奧的哲理。

4.選擇有獨到之處的話題

衡量演講效果的好壞,關鍵是看有沒有新意,有沒有獨到之處,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老生常談,把眾所周知的事情,津津有味地講個沒完,就沒有多少意思,聽眾也會感到厭煩。因此,要在仔細觀察現場、體味氣氛、知己知彼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好的話題,力戒雷同,追求新意。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轉換角度,提高層次,另辟蹊徑。要從思想上站在圈外,縱觀全局,仔細觀察,再作決定。若先說,就要出奇製勝,先聲奪人;若後講,也要後發製人,道別人之未道,方顯高人一籌。

5.選擇符合語言環境的話題

講話要看對象、看場合。俗話說,“見什麼人講什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話題要根據聽眾的職業特點、文化程度、思想水準、性別年齡、處境心情而確定。如對工人和對農民要有區別,對領導幹部和對一般群眾要有區別,在城市和在農村要有區別,在工廠和在學校要有區別,喜慶場合與嚴肅場合要有區別等。如果講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往往隻會弄巧成拙。

三、演講一定要簡潔洗練

冗長的演說是最讓人倒胃口的。據說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裏聽牧師演說,開始幾分鍾,他聽得津津有味,感到講得很有力量。

他準備捐獻時將口袋裏的錢全部捐出。可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獻了。待牧師講完,收款的盤子遞到他麵前時,馬克·吐溫非但沒給錢,反而從盤子裏拿出兩元錢。這則趣聞是對喜好講長話者的絕妙的諷刺。

有人認為在演說中,說話要簡潔,語言要精煉,就是以最經濟的語言手段輸出最大的信息量,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取較多的有用的東西,即有用的信息。反之,抓不住要點,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或唆重複,枝蔓蕪雜,講了半天也講不出個所以然,這樣必然誤人時光,同時也是不受歡迎的。

好的演說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語言是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說者技巧的表現手法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用語不繁,字字珠璣,簡練有力,能使人不減興味;冗詞贅語,嘮嘮叨叨,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

古人說,“善辯者寡言”。在曆史上,不少演說大師惜語如金,出言不凡,駕輕就熟,言簡意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篇章。例如,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發表的反對德國法西斯入侵的重要廣播演說隻有38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