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增長優勢(8)(2 / 3)

--中國--東盟跨國產業協作區。20世紀末21世紀初,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構想開始正式開始浮出水麵。中國早於1992年就已成為東盟的“磋商夥伴”。次年,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成立。1995年中國-東盟高官會議正式建立,1996年中國正式成為東盟的“對話夥伴國”,次年中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在馬來西亞舉行,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提出建立麵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此後,“10+1”領導人會議機製正式建立起來。與此同時,中國也積極推進圖們江地區的國際合作開發,推動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並參加了曼穀協議。此外,東盟還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積極推動更廣泛的地區合作。2001年11月,原政府總理朱熔基在第五次東盟和中國領導人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組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並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確定新世紀初的重點合作領域,即根據雙方各自經貿優勢,把農業、信息通訊、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開發作為近期合作的重點領域;第二,推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今後十年內,正式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第三,加強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在不斷拓展雙方經貿合作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雙方的政治對話與合作,增進相互了解與信任。2002年11月4日,中國和東盟領導人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這標誌著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堪稱中國與東盟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顯然,外部的壓力和挑戰,是促進中國--東盟進行區域整合的一大動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其它的經濟貿易大國都在發展自由貿易區,不僅在地理上臨近,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間形成了很多自由貿易區,還出現了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間的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跨越不同地域的如歐盟與遠在拉美的墨西哥、智利結成的自由貿易區,以及在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建立廣泛的如1999年10月簽定的“歐盟-南非框架協議”。而在亞洲地區,除正在成長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蓋麵積較大的地區經濟合作機製。這種現狀使各國失去了巨大的、本來是有可能獲得的貿易實惠。

好在東盟各國經過10多年談判,對消除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統一產品標準和關稅術語、簡化和統一海關程序、建立人員交流和信息交流機製等簽署了一係列的協議,製定了中長期目標,確定了一套相當固定的談判模式和協商機製。所有這一切,都為最終實現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對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形式及發展模式可以有多種選擇:(1)該自由貿易區基本沿用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習慣安排,中國作為“1”加入到東盟“10”國之中。這是一種震動較小的“拿來主義”選項。(2)該自由貿易區以起初中國向東盟開放市場為主,然後東盟市場再漸次開放,爭取盡可能豐富的初期成果和合作磨合經驗,這是較容易推進的“平滑啟動”選項。(3)該自由貿易區以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較易達成協議的國家先形成核心成員國,其它東盟成員按談判進展成熟一個加入一個,這是較現實的“先易後難”的選項。(4)該自由貿易區從重點合作領域過渡到全麵合作,以避免東盟部分成員和中國間的不適應,可把農業、信息通訊、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開發等作為近期合作的重點領域,這是“由點到麵”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