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榆林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2 / 3)

2.堅持科教興市,提高城市創新能力

創新是城市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著力培育的領域和支撐點。一是通過城市高效地運用和整合科技資源並將其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全麵提升城市科技成果的產出能力。當前,要實施好“61211”科技創新工程,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鼓勵支持企業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高企業二次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立各類技術研發中心和實驗室,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連接,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建設科技園區,確定功能導向,實行產業準入政策,提高承接國際國內技術流動和產業轉移能力。二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全麵提高人的素質。榆林目前要加大職業教育技術培訓陣地建設力度,加快榆林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步伐。同時,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一方麵要擴張數量,每年都要增加城區中學數量,另一方麵要提高質量,增加投入,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強化素質教育。三是運用現代科技培育壯大六大特色產業,形成“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集群經濟”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體係,提升城市經濟規模。

3.完善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社會服務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發展要求,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不但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上,充分認識並明確加強社會事業發展的意義和功能作用,而且在市域內空間布局、用地規劃中重視社會事業發展,做到規劃上重視、功能上確保、布局上完善、實施上落實,使中心城市發展有高的品位、強的動力和持續的後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改革力度,引導民間資金投入,促進社會事業項目生成、建成和發揮效益,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協調建設,逐步達到全麵發揮人才作用,提高城市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形成人盡其才、創新活躍、教育發達、文化繁榮、衛生安全保障有力的城市社會發展新局麵。

(三)著力提高城市社會安全能力

城市社會安全能力建設過程就是不斷提高社會係統維持有序運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內部幹擾能力的過程,也是社會組織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社會公平程度不斷改善的過程、社會保障體係能力不斷強化的過程。

1.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通過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推進整個區域的發展,從而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步伐。通過大城市帶動,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製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2.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構建一體化的城市社會救助體係,統一項目、統一經費、統一管理機構,拓寬城市社會救助覆蓋麵,囊括所有的城市貧困戶和貧困居民;實施統一的失業社會保障體係,建立失業保險、再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三位一體的失業社會保障機製,確保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以社區建設為平台,構築多元化的社會保障網絡,保障城市特殊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努力滿足城市居民的各種服務需求;構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反貧困社會服務體係,讓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和公共醫療機會。

3.提高公共安全能力

重點建設兩個體係,一個是城市綜合減災應急係統化建設,重點行業和企業(如旅遊、金融、航空、電力供應、公共供水、公共通訊、防化汙染等)建立預警信息係統,適時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向公眾發布可靠的預警信息,加強危機防控預案研究,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事故進行縝密布控,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即刻啟動預案,減少損失、拯救危機。一個是城市信息應急聯動係統建設,融合通訊、數據庫、全球定位、計算機輔助調度、信息網絡技術等多種現代化信息傳輸手段,將分散的救援力量集合為一個整體,在危機發生時,迅速協調社會各方力量,調動應急有效資源,實施緊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