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恐懼來自哪裏?(Fear come from?)(2 / 3)

當然,測算不能證明任何事物,但是測算至少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判斷,我需要的是判斷。所有預測,特別是那些關於未來的預測,都不靠譜。我們的計算在某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低估了問題的嚴重程度。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是很不現實的。

燃料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能源的短缺不論多少,可能很快將把世界分割成“有”和“無”兩個不同路線發展的世界。如果說存在什麼衝突根源的話,這就是一個根源——如北非與中東這樣得天獨厚的地區,必然引起覬覦或嫉妒,而如日本與西歐這樣的高耗能地區,卻可能落到剩餘遺產繼承者的境地。既然關於未來的任何事物都無法證明,甚至連今後30年這樣短期的未來也無法證明,那當然就可以隨時借口“會有新情況出現”而把威脅性最大的問題擱在一邊。比如說中國發現了聞所未聞的真正巨大的可燃冰資源,可用一千年。可是這樣一來問題就可以轉移到另一麵,假定燃料供應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按照前麵所說的規模來消耗燃料,將會造成從未有過的環境危害:根據幾百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數量的發展趨勢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數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類的消費壓力是不可承受的。過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數降低了35%。其中,淡水魚類尤為突出,195種生活在江河和濕地生態係統中的物種減少了54%。海洋中的217種物種減少了35%,森林中282種物種減少了15%。

另一方麵,如果礦物燃料方麵有驚人的新發現,我們無需強行加快核能步伐,那就可能出現規模完全不同於已往的熱汙染問題。無論是什麼燃料,它的消耗量若是增長三倍,然後四倍,五倍……對汙染問題也就不會有任何看來行得通的解決方案了。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係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千年生態係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係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汙染和過度開發。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係統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淨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係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麵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麵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生態係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裏,接著再衝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從空氣中來的毒素——汽車尾氣。空氣的主要汙染物是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鉛、汞等,隨汽車尾氣排出。其中的鉛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金屬元素,可影響人的神經、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心血管、免疫、骨骼等器官,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和智力發育,損傷認知功能和腦功能,嚴重者可造成癡呆。汞中毒可引起腦膜炎、低血鉀、腎功能衰竭,直至休克死亡。生活垃圾和廢舊電池。生活垃圾中的自由基是對人體造成最大危害的外生毒素。生活垃圾中通過氧化和多種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和致癌物質高達上萬種,並通過老鼠、蟑螂、蚊子、蒼蠅等渠道傳播,是霍亂、出血熱等疾病的元凶。廢舊電池中含有大量的鉛、汞、鎘、鋅錳、堿錳等重金屬及廢酸、廢堿等電解質溶液。一塊廢舊電池的電解液能汙染土壤及水源長達十五年。人的機體組織的70%是由水組成的,血液的80%是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生活汙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砷、鉻、鎳、苯胺、苯並芘及其他多環芳烴等汙染物和多種病源微生物,能誘發痢疾、傷寒、霍亂、傳染性肝炎、蛔蟲病、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癌症等疾病。工業汙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極易汙染生活用水和耕地,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從而使人體的致癌率提高數十倍,致病率提高數百倍。假定我們會找到足夠的鈾,處理成高度放射性的核材料,如此就很難設想還有什麼東西比它對生物的威脅更大了,此外還存在難以想象的政治危險,有人可能利用很少一點這種可怕的材料來進行恐怖活動。

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必然要走向瓶頸。一味追求財富來求得滿足,這種“實利主義”的生活態度同這個世界是不相稱的,因為這種態度本身不包含任何限製原則,而它所處的環境卻受到嚴格限製。新問題不是偶爾失敗的結果,而是技術成功的結果。環境已經在力圖告訴我們:某些壓力變得過大了,拔出蘿卜帶出泥——隨著一個問題的“解決”,又引出了十個新的問題。但是,談到這裏,很多人又會堅持完全按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來討論問題,並以自己持有“科學會找到出路”的“樂觀主義”想法而感到自豪。我認為隻有在科學的方向上有一個自覺的根本轉變的情況下,他們“樂觀主義”想法才可能是正確的。過去一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危險的增長比有利機會的增長還要快的程度。已經有確鑿證據證明大自然的自平衡係統在某些特定地區,以及在某些方麵已變得愈加失去平衡了。

江西的鄱陽湖星子水域應當是一個有力的警告。再過一二十年,中國或其它國家所有內陸水係可能都會處於類似狀況。換句話說,到那時這種“不平衡”狀況可能不限於一些特定地區,而是在全球普遍化了。如果確實還沒有越過“不能回轉點”,那麼這個進程越發展下去越不容易逆轉。因此我們發現,對於無止境的經濟增長——直到每個人都富足為止,這裏有兩個問題:一、還有多少基本資源可以供我們獲取;二、環境是否適應這種無休止的經濟增長。

對人的天性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是個人發財致富的想法。以愛財為可憎,以高利勒索為不端行為,以貪婪為邪惡這樣可靠穩妥的傳統與宗教原則,現在看來還沒有到來。要使經濟得到發展,我們必須運用宗教和傳統達訓來抵製那種人類強大的自私動力。現代經濟沉溺在無休無止的傾軋與嫉妒之中,是因為近乎瘋狂的貪欲推動著它。這些是現代經濟擴張成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偶然呈現的特點。問題是它們內部是否蘊藏著毀滅的種子,或者說這些原因能否長期起作用,“美不實用,惡實用”這一種現實的論點也許正確,也許不正確,而最終卻證明是錯誤的。這種論點按實際意義來說是錯誤的,我認為現在有足夠的跡象證明。如果人通過係統培養而形成的嫉妒和貪婪之類的罪惡,結果必然隻能是一個,那就是完全喪失智力。一個人受嫉妒心或貪心驅使就會失去認識事物本來麵目的能力,那麼他的那些成功本身也就變成了失敗。如果各個社會都染上這些罪惡,它們也可能真的取得一些驚人的成就,但它們卻越來越失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問題的能力。不是按人們具體的感受,而是按統計學家的統計,國民總產值的上升也許很快,人們卻發現自己所受到的無保障以及孤立和挫折等等壓力越來越大。大概用不了多久,就連國民總產值也會拒絕再上升,它是由於一種潛移默化的不合作麻痹症導致的,而不是由於科學技術的失敗,不僅被剝削與被壓迫者,甚至於那些享有很高特權的集團所采取的各種逃避現實的作法都顯現出這種症狀。

人還應當依靠上帝的福音生活,而不應當單單依靠麵包生活。可能那些居於低位或高位的人都愚蠢或缺乏理性,他們都認識不到他們真正利益之所在,是因為他們在心靈深處知道他們真正的利益是在完全不同的一個國度裏,是因為嫉妒與貪心蒙蔽了他們的良知。如果以為今天許多富有社會所傳染的嚴重社會病症隻是暫時現象,但願我們有一個有才能的政府更激進地用懲罰製度,或者加速采用科學技術,就能消滅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