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欲“救世”須先“救”自己(3 / 3)

一個有意義感的人絕不會封閉自己的情感,而是向他者伸展自己的情感,所以他在情感上永遠都不會有自私和冷漠,他的視野的寬闊,心靈豁達,在他身上看不到今天的人普遍所具有的利己主義傾向。人將自己從低級動物中區別開來,最重要的就是從精神上區別,人應該認識到過分的利己主義不僅導致人心靈的麻木,甚至內心的封閉,最主要的是,它能導致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的喪失。所以說利己主義的意誌是不道德的。在中國,街上多的是圍觀打架的,沒有一個是勸架的;公交車上遇到小偷也會視而不見;遇到受傷的人也不敢送去醫院,怕對方會訛上自己;甚至就是學雷鋒做好事都會被周圍人看作是犯傻。這種人活著僅僅是活著,就像活著的生物體,和動物一樣倚靠四肢行動,但卻沒有一點人樣,這種人生活既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的狹窄的道路上,隻要他不被間接地要求去考慮一下別人,他對他人的災難和幸福是沒有直接興趣的,別人的存在以及別人的悲哀和歡樂,他都一律漠不關心,他隻局限於他一己的快樂之中,這就是利己主義者的典型特點。事實上我們發現,那些樂於助人的人往往都是樂觀豁達的人,因為他們天生就有一種悲憫的性情,他們覺得幫助別人不僅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正是這樣的一種社會性衝動,我們看到了那些有意義感的人為自己增加快樂情感的辦法,那就是將別人的快樂視為自己快樂,分享著別人的幸福,我們看到了動機情感和實現情感的一致性,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價值。那麼我們可以從至少兩個方麵檢驗一下自己的倫理境界和道德情調。一方麵是向內指涉著自己:我是不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者?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一方麵是向外指涉他人:我是不是一個懂得憐憫和同情的利他主義者?我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我們稍加了解一下就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好人,優秀的人,偉大的人,善良的人大都是一個特性,那就是他們天生就是“無我型”的人。他們從不主觀而任性地把自己當作內部或周圍的主宰者,當做群體中的絕對中心。他們從不會自我美化,從不會自哀自戀,他們通常表現出一種最低的姿態,他們既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者,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恨世者,而是把自己當作最普通的人,與自己身邊的或周圍的人,一起痛苦和受難。他們甚至會以別人的不幸而感到不安和自責,仿佛別人的悲痛和苦難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這種仿佛天生就有的懺悔意識和罪感,在我們時代而言,是最富有人性深度的話題。但是這種話題永遠都不可能在一個情感幾乎冰結的時代被人們所樂道。這些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或者他們就是注定要善良的人嗎?不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相信人世輪回與靈魂不滅,他們相信上帝或神仙的存在,相信善惡有報。他們甚至認為人是帶著原罪來到這世界上的,所以人必須在這世界行善積德才能洗盡這個原罪,至少可以讓原罪減輕,直到他們死後靈魂歸去上帝或神的國。如果說宗教信仰必須要存在的話,並且它能影響世界三分之二的人,那就說明,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虛無的。人帶著原罪來到這世界,卻毫不自知,反而繼續演繹著人類惡的、不潔淨的本性。於是猜想一下,上帝最初派釋迦牟尼來傳道,獲得了成功,又派老子來傳道,獲得了成功;而在西方世界,上帝派亞伯拉罕來傳播天國的福音,又派下來耶穌繼續傳授福音,再後來派穆罕默德來傳道。可是宗教在人們傳播的過程中變質了,滲入了很多人為的痕跡,大部分人從內心裏是不信仰上帝的,但他們卻可以利用上帝。

人是有原罪的,而假設這種原罪如聖經上所記載的,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在蛇的誘惑下準備偷食禁果。上帝有點察覺,就去伊甸園查看,卻找不到亞當,就問:“人啊,你在哪裏?”亞當和夏娃剛吃一口,就聽到上帝的聲音,說自己害怕出來,因為自己裸露著身子。上帝就問他是不是吃了禁果,亞當就承認了,上帝伸手哢亞當和夏娃的喉嚨,沒想到亞當的果子到了喉嚨,而夏娃的果子已經咽下去了。所以說,男人生來有喉結,女人卻沒有喉結。亞當和夏娃動搖了對上帝的信仰,卻信奉了蛇,也就是墮天使撒旦。想要脫離上帝而獲得自己的智慧,沒想到卻隔絕了與上帝的生命源頭,從此,人就再也見不到神了。他和夏娃被上帝懲罰,來到這世界,禍及了我們人類,致使病痛與死亡成為必然,罪惡與魔鬼侵擾。所以說,每一個嬰兒的誕生都是痛哭著出世的。所以基督說,他是為人類贖罪而來的,隻有他將上帝的愛傳播開,這個世界才能更新,人人都信仰上帝,大愛的上帝必然會赦免他的孩子們。

隻要是人,就必須充滿罪感才會有深刻的自審精神,隻有自我懺悔才會有強烈的懺悔意識。世界所有偉大的優秀的人都是罪己和無我的,從對待他人的態度看,這種自我懺悔和罪感則是他們對別人的善良的情感,是溫暖的祝福感。我們從那些優秀的、偉大的人那裏看到了健康的倫理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感,使他們始終將別人的苦難當作自己的苦難,當作值得同情和憐憫的對象,我們始終能感受到他們的祝福感和善意,他們希望人們活得更有尊嚴、更體麵、更高尚、更純潔、更幸福。

而在一個缺乏信仰或沒有宗教的國度,人們很容易被物欲所誘惑並牽製,他們都是“一世論”者,認為人死之後將灰飛煙滅,一切偉大的東西最終都將消失,於是就有了“神馬都是浮雲”的流行語。在這種思想觀念主導下的人和社會必然是病態的、不健康的。人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精神依托,就失去了人與生活的意義感,就會對世界絕望,就會變得對自己對他人都不負責。所以我說,“神馬都是浮雲”,惟有愛永存。真正有信仰、有意義感的人必然充滿服務社會的願望和高尚的理想,雖然他們最終因為環境的遏阻,或者因為疾病的侵擾而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甚至與世長辭,但是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信仰的真諦:毀滅和死亡帶來的不是陰暗的發泄和怨毒的詛咒,更不是絕望和頹廢,而是對生命永不熄滅的善良願望以及溫暖的詩意感和永遠熱情的祝福感。這種偉大的情感態度,正是上帝希望人類具有的倫理精神和道德情感。

一個人覺得生活沒有目標,那就是根本就沒有過造福社會的願望;一個人覺得生活沒有意義,那就是從來就沒有過對他人的愛。被我們這個時代理所當然地視為精神本質的乃是欲望化。因為對天地不敬畏,人又過於貪婪,追求奢靡,所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是巨大的,社會越發達,文明越進步,破壞程度就越大。我們時代社會的結構也在調整與改變,人的價值觀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整個社會都在疑惑中前行,迫切需要我們每個人以自身的方式去回答,就是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

多次發生過一些狗道大於人道的事件,這無疑是人道主義在整個社會精神體係中缺失的一個必然反映:一輛三輪車碾死了一條狗,而狗主人逼三輪車夫給死狗磕頭,三輪車夫照做了。可以說,作為人的基本尊嚴已經喪失了,這是人類的悲哀。更可悲的是,現實迫使他無法選擇尊嚴,而隻能選擇生存。人類尊嚴遭受物質主義的戕害,這就是“物道”對“人道”的殘酷擠壓,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度的人道主義的缺失。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一對夫婦去買西瓜,夫妻倆要求瓜主開個切口看有沒有熟,沒想到瓜主卻把西瓜切壞了,夫妻倆當然不肯付錢,雙方爭執了一會,沒想到瓜主卻舉起手中的匕首向夫妻倆戳了下去,夫婦兩人急忙逃跑,瓜主凶惡地追上去,妻子在小貨車前5米左右倒下了,丈夫在逃出了10多米後也被刺死街頭。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而且就為了3塊5毛錢的一個西瓜。在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度,就不存在體恤的社會,人們變得越來越自私和冷漠,狹隘和市儈。這樣的事件,在我們的社會中屢見不鮮。一個社會的精神,為什麼會如此懈怠和逼仄呢?人道信仰在哪裏?犯罪可以用法律製裁,可是人心靠什麼來挽救?這種不通融,不同情,不體恤,都是人心崩頹的一個指征,而造成人心崩頹的正是真正意義上的信仰的缺失。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的精神是一個聯結相互的機體,任何一部分人心的崩頹,都有可能嚴重地破壞這個機體。所以,我們還是要從自身做起,不能漠視自己的責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們首先做好人,再做事。

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一無所用,無論是什麼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隻有內心擁抱的東西,才是人踏實並繼續活下去的信心和根本。優秀的人不會跟一般的社會精神看齊,他們超越了一般的社會精神,並且有所建樹。物欲橫流的時代,更需要信仰的力量,不是期待信仰上帝就是為了死後去上帝的國,但我們隻要心中有上帝,就不能漠視和放棄信仰的精神作用。

在人類的最高境界被稱為柏拉圖的理想國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人類需要理想,有了理想,人的心中才有一盞明燈;有了理想,人類才能說自己的生存比其他動物高級;有了理想,人類在漫長的跋涉中才不會迷失。沒有理想的人生是痛苦的,淹沒於物欲中的現代人已經看不清自身的迷失,每天為物質而奔忙,表麵很充實,實則異常空虛,隻為掩飾內心的疲憊。

理想就是信仰,沒有真正理想的支撐,現代人的心理就會枯竭。隻有懂得愛的意義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當我們每個人都在為2012末日預言擔心的時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拯救這個世界,結果是明顯的,人類若都有強烈的宗教感和意義感,那麼就一定能拯救自己的世界,懷著對天地自然的愛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