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下崗女性心理分析(3 / 3)

陳玉蓉倏然一驚:小麗是丈夫的中學同學,兩人曾好過,小麗家嫌他窮,竭力反對,好事未成。為小麗,陳玉蓉沒少給丈夫訓話。今天,丈夫竟敢到舊情人家裏喝酒,醉成這副樣子,還公然提到小麗的名字.簡直是反了。

陳玉蓉象受傷的母獅,“嗷”地一聲尖叫,撲上來要同丈夫拚命。今天決饒不了他,否則下次幹脆和小麗過日子了。

丈夫一把抓住陳玉蓉的手腕,遊戲似地把她摁在沙發上。他是鋼筋工,手勁特別大,陳玉蓉本不是對手。

“天哪,殺人啦……!”

陳玉蓉撒起潑來,哭喊道。

“聽著,臭婊子,再叫一聲,我立刻走人,永遠不回來。”

丈夫斬釘截鐵道,神情嚴肅,沒了醉意。

陳玉蓉立刻斂聲屏息,感到丈夫異乎尋常,變了個人似地。

“我受夠了”,丈夫說:“多少年我忍氣吞聲,讓你騎在我脖子上撒尿,哪象個男子漢?從今天起,咱們分居,各過各。”

“為什麼?”

陳玉蓉帶著哭腔,不知道丈夫緣何突然腰粗氣壯。

“不為什麼,先前小毛讀書花錢,開銷挺大,咱們湊和著能過,現在你連自己都養不活,還逞什麼能?”

“啊!”

陳玉蓉如夢初醒,幾乎昏厥。原來,丈夫並不愛她,隻是看在她每月五百塊薪水,才和她湊合了二十年;現在小毛長大了,她卻下崗在家,僅有百十塊錢生活費,對丈夫沒有吸引力。

“你真是沒良心的東西,我辛辛苦苦操持這個家,現在沒用了,就被你一腳踢開。”

“良心?你們廠裏為什麼不看在你二十多年工齡的份上,讓你上崗?想不通,明天去街道辦事處離婚,這套房子是我們廠分的,誰都要不成,至於東西嘛,小麗說,都給你算了。’

小麗?原來他們商量好的。

陳玉蓉心如刀絞,感到自己上了人生中最大一次當。平時.看他溫順老實,都是裝的,今天終於原形畢露,給自己致命一擊。

她欲哭無淚,腦中一片漿糊,怨下崗,怨命不好,怨有眼無珠,沒早些看出丈夫的心思,以致一無所有,失去工作,失去家。

“考慮一下,明天再說。”

丈夫冷冷地說,起身走進小臥室,砰地關上門。

完了,無可挽回,男人一旦作出決定,就不會回頭。陳玉蓉清楚丈夫的脾氣,她想發泄一通,亂砸家什。從前她曾幹過,丈夫總是屈服;此時,任怎麼砸沒用,因為舊東西都扔給了她。

陳玉蓉通宵未眠,客廳裏的燈整夜亮著。

她思考了很多方案,又一一推翻。要維係婚姻,陳玉蓉隻有向丈夫舉手投降,交出家庭“財政”大權,並容忍丈夫同舊情人來往,希望以自己的豁達大度感化丈夫。

想到這裏,陳玉蓉感到萬分悲哀,內心極度空虛,有一種深深的挫折感,不知道自己無力的挽留,能使丈夫回心轉意否?

她似乎想起在一本婦女雜誌上看到的名人名言:婦女解放的本質意義是經濟獨立,除此之外毫無辦法。

1.3 下崗女工的心病

我國社會處於轉型時期,改革事業背負著沉重的曆史包袱,步履維艱。

任何社會變革和體製更換,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改革必須以犧牲某個社會群體的利益為代價,隻有舍棄部分,才能保護全體,這是改革的前提。

我國下崗潮中,人們對下崗情並不能代替經濟規律。

任何人都清醒地認識到,從計劃經濟體製轉軌到市場經濟體製,必然產生分娩前的陣痛。

今天,經濟形勢的飛速發展,沒有人再懷疑市場經濟的合理性。然而,下崗女工的尷尬處境,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之一。人們不能過多地指望政府幹預企業,強令吸收下崗女工再就業。企業行為的相對自主權是保證經濟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

黨和政府正在和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保證下崗女工的基本生活,盡力在思想上開導她們,生活上關心她們,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時代不同,人們的價值取向隨之而變化,社會不可能再走回頭路,倒退是不可能的。

麵對已經付出的犧牲,下崗女工應毅然同昨天告別,抬頭向未來,調整心態,療治創傷,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下崗女工大都懷著深深的戀舊情結,妨礙她們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有必要從心理上驅除陰影,恢複身心健康,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進行心理谘詢。

心理與心病

下崗女工在現代社會裏,有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對周圍環境出生敵視情緒和抗拒心理,這是毋庸諱避的。 下崗女工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麵對飛速變化的社會,她們的青神世界難以適應現狀;她們剛剛從下崗的噩夢中醒來,小理易殳生畸變。若不迅速調整心態,投入社會生活,將會終生籠罩在

失敗中不可自拔,甚至走上自我毀滅的絕路。

挫折感有如病毒,長期浸融心中,形成死結,俗稱“心病”。

人的身體患病,可借助各種藥物治療,甚至更換身體器官。麵對“心病”,則依靠藥物治療的方法不多,更不能移植根除。唯一行之有效的,是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

人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心理意識,呈現出獨立的心理現象。個體的心理現象,可以分為心理內容和心理過程。包括知覺、記憶、注意、情緒、性格、氣質、興趣、能力等等。群體的心理現象則包括社會心理、民族心理,以及在其基礎上的各個分點。

下崗女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挫折,普遍會導致個體心理中的特殊心理,如創傷心理、自殺心理、災難心理、家庭自卑心理等等。

這些特殊心理極大地妨礙下崗女工的心理健康,形成心病。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來治。將心比心,用心理方式來醫治特殊的心理,醫學上叫做心理谘詢。

特殊心理屬於人的神經活動範疇,醫學研究證明,神經細胞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逆轉性。換句話說,人體內所有細胞都可以再生、發展,唯有神經細胞一旦長成,便終生不再生長、變化。據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高位截癱病人的脊柱神經受到破壞後,不能象別的部位那樣進行縫合、連接,恢複健康。乃是因為神經細胞沒有愈合功能。我們也可以明白,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什麼一旦患病,終生無法康複。

當然,下崗女工的病態心理沒有那麼嚴重,她們大多是心理現象出現偏差,神經細胞未受到破壞,所以不會構成病理性精神病,隻需要適當的心理谘詢,自我養護,即可恢複正常。

但心病畢竟是病,應該及時進行心理谘詢,明白自己的病症

原因,再尋求治療方式衝細胞,造成嚴重後果。

創傷心理

下崗女工由於正常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工作、榮譽、成就諸方麵被社會忽視,特別是經濟來源減少,影響到一係列問題,產生挫折感和被拋棄感,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造成心靈創傷,有如被人在心上刺了一刀,隱隱作痛。 臨床診斷,這種情緒上的強刺激作用,有可能引起心髒病、心血管病、腦血檢、腦血管破裂等病理現象。

同時,情緒消極,精神沉鬱,陷入悲哀中不能擺脫,心理上形成了陰影。

災難心理

下崗女工突然失去工作,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猶如經曆了一場地震、火山,或其它災難,產生恐懼感。形成災難心理。

災難心理是一種強刺激造成的病態心理。下崗女工對過去的工作具有榮譽感、成就感、歸屬感。忽然間被迫下崗,猶如兒童失去家庭,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這和人們失去父母時的感情相似,天地一片黑暗,不知何去何從?

災難心理來勢突然,刺激性強,心理素質差的人一時難以接受,有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事實上,確有個別下崗女工失去滿意的工作後,承受不住打擊,成了精神病患者。

災難心理清除較快,時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災難心理對正常人的作用在十餘天內,度過這段時間後,如果沒有新的刺激源,即恢複正常。

但是,部分人心理素質較差,而下崗女工的心理素質更差,在強刺激下,易患精神病,需密切注意災難心理的影響,設法盡快消除影響,以免造成後果。

自殺心理

世界萬物中,唯有人類是具有自殺心理的高等動物。雖然曾有報道說,海豚、鯨魚、大象都有集體自殺的現象。但究其原因,動物沒有自殺心理,所謂自殺,乃是環境汙染,損害動物大腦,造成行動異常罷了。

人類的自殺心理,源於人類具有高級思維活動,有自我價值觀、道德觀、虛榮心、自尊心、絕望心理、逆叛心理等等,原因極其複雜。

不過,比較明確的是,誘發自殺心理的動因是強大的外來刺激,形成自毀心理。這樣刺激必定足夠強大,能摧毀人的自尊心和生存欲望,是單一性。

下崗女工突然失掉工作,經濟和前途產生危機,巨大的失望衝擊心理,造成精神刺激。人的應激反應視個體心理素質而定。個別下崗女工精神弱,經受不了刺激,產生毀滅感和絕望感,導致情緒極端化,采取自殺方式,以此擺脫精神上的痛苦。

由於黨和政府作出的大量努力,下崗女工的生活得到保障,再就業的希望較大,因此,下崗女工大多能順利克服精神障礙,度過難關。

不可否認,個別心理素質較差的下崗女工由於環境突變、輿論和家庭的影響,可能會誘發自殺心理。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屬於精神因素而非物質因素,並且患者可能以前有輕度心理障礙,遭遇突變後病情加重。雖然這種情況是個別現象,但不可掉以輕心,應密切關注病情發展,防止悲劇發生。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多數人都可能產生的心理現象。一般說來,個體在群體環境中,由於角色比較,反差過大,引起自我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銳矛盾衝突,導致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

任何人都可能因為自我期望值過高,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降低,信心不足,唯恐在群體中的威信喪失,便感到自卑。

自卑心理有鮮明的可比性,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相互之間時刻都有比較,其角色反差會導致種種自卑心理。譬如:窮人和富人之間的財富差別,使窮人產生自卑;學生之間成績的高低,差生會感到自卑;女孩子與同伴服飾的優劣,會產生自卑;甚至富人與富人、官員與官員,都會因為財富和地位的差別,使劣勢者產生自卑。

在平等條件下的群體中,一般不會產生自卑。可見,自卑心理的必需條件是不平等現象。

下崗職工普遍具有自卑心理,這是社會差別造成的必然現象。

比起在崗人員,下崗職工降低了一個社會層次,因而自卑。這種心理並非單純的經濟原因。有些下崗職工幹上個體商販,獲利豐厚,遠遠超過仍在企業工作的同事;但總覺得不如正式工作光彩,仍有自卑心理。有的富翁經濟收入遠遠超過大學教授、作家等高知分子,但由於文化修養懸殊,“窮得隻剩下了錢”,仍有自卑感。

可見,自卑感來源於多方麵,既有物質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個體在社會中時刻存在可比性,則自卑心理無處不在。

下崗女工不單具有普遍下崗人員的自卑感,還由於她們在家庭扮演的角色發生變化,而具有家庭自卑心理。

我國長期以來推行婦女解放運動,提倡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她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工作能力,贏得丈夫、兒女和其他親屬的尊重。

不少婦女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操持家務,撫養兒女,工作家務雙肩挑,其壓力甚於男子。許多婦女既是家庭經濟主要來源的收入者,又是家務勞動的承擔者,真正起到“半天邊”的作用。

一旦下崗後,婦女的地位立刻動搖,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主婦的權力大大削減,在有些男人的眼裏,妻子的價值降低。隨之產生的家庭糾紛,如財務安排、離婚、贍養老人等等,更給下崗女工增添了精神壓力。

家庭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雖然下崗男工同樣因為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而產生家庭自卑心理。但由於下崗女工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其家庭自卑心理要比男性嚴重得多。

首先,作為主婦,她要操持全家衣食,而經濟來源降低,無疑增加主婦的困難度。

其次,撫養兒女方麵,下崗女工由於收入減少,會引起子女的評價降低;作為母親,這是很難受的。

最後,在長輩和丈夫眼中,下崗女工的作用大不如前,他們的態度哪怕微妙的一點變化,都會影響下崗女工的心理。

中國婦女在家庭中的影響普遍超過男性,她們承受的體力和精神兩方麵的負擔愈大,下崗後產生的家庭自卑心理便愈強烈,這是顯而易見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男職工是家中的“頂梁柱”,下崗男工的自卑感甚於下崗女工。但考慮到我國社會“男女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舊社會那種“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現象在我國已經很少見,所以,職業婦女一旦下崗,其自卑心理遠遠超過男性。

家庭自卑心理現象比較隱蔽,不易公開化。這是因為人們普遍存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觀點,不願過多幹預別人家事c許多下崗女工在家中受到歧視時,大都盡量設法隱瞞,偷偷獨自向隅而泣,不肯向外人訴說。

這樣一來,鬱積於胸,很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其危害性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