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給自己辦喪事的人(2 / 2)

隨著親戚的遠近和平時來往的禮賬,而分出不同的分量。至親好友送個三五百不算多,遠親近鄰送幾刀紙、放一掛小鞭炮也不為少,圖個熱鬧。磕個頭,拿塊白手巾,討個壽碗吃餐飯完事。也有主人家熱情的,派人站在路口招呼過往行人,免費吃壽飯。四菜一湯,外加老燒酒。被招呼的人也都肯來,吃上兩碗,將碗往懷中一夾走路。看見的人也不說,帶壽碗是民間的風俗,討個長壽有福的吉利。

高音喇叭架起來,音響也開到最大位,低沉舒緩的哀樂渲染出莊嚴、肅穆、憂傷的氛圍。有時也放一段廬劇、黃梅戲、流行歌曲,輕鬆一下。

棺材紅彤彤的,油光發亮,架在堂屋正中,兩旁和棺前被毛毯、被麵等祭禮掛滿,棺下的香油燈用破籃子罩住,一閃一爍,一明一亮。爆竹不停地炸著,道士們哼哼嘰嘰地唱著,吹鼓手也鼓著通紅的腮幫,嗚嗚著。女人們拚命地擠出眼淚一個勁兒地哀號。“死者”穿著一套女兒做來的嶄新衣服,悠閑地坐在沙發上,抽著煙,看著這些哭哭啼啼的兒女。

堂祭(出殯前一天)的那天晚上是喪事的高潮。先進香,從大房到小房,先男丁後女丁,先近親後遠親,秩序井然。道士不緊不慢地唱著孝單上的名字,一一跪敬三炷香。鄰居和朋友是不需進香的。屋裏屋外人山人海,都來看熱鬧,因為這樣的事兒畢竟不多。媳婦們一個勁兒地表現自己,哭聲震天,淚水漣漣。小孫子在缽裏子燒著草紙,火苗時旺時弱,煙霧嫋嫋。

外麵的電影開演了,是主家請來露天電影招待親鄰。年輕人和小孩兒全看電影去了,隻剩下老人們津津有味地看熱鬧,不時評頭品足。香進完了,道士們休息一會兒,“死者”的女兒便拿出三五十元讓道士做道場,直鬧到淩晨方散。第二日一早出殯時,孝子賢孫、親朋好友大排儀仗,手持挽幛,抬著棺材浩浩蕩蕩地開往墓地。草紙紛飛,爆竹連天,直到將“死者”棺木放入早選好的墓穴。待老人真的謝世之後,再填入空空的棺材,那時不再治喪,親朋好友也不來吊唁。

歲月悠悠,若大浪淘沙,許多遺風陋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或泯滅,這類大肆渲染的活喪連同本文必將走進民俗博物館,成為曆史。那時,地球上將不再到處是墓園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