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圓(2 / 2)

中秋節還與朱元璋的月餅起義有關。元末,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朝廷官兵搜查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條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麵,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傳遞秘密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賞月的習俗我國自古就有,《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之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麵,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到了近現代,人們賞月更多是聚在一起,品茗望月,吟誦唱和,談古論今。

俗話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之說,可見吃月餅是很受我國城鄉群眾歡迎的。據說,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那時,它也隻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形美觀,在月餅的外麵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到了今天,各種月餅琳琅滿目:有豆餡的,有芝麻餡的,有水果餡的;有甜的,有鹹的,有淡的;有小的,有大的,還有超大的……它們無一例外都包裝精美,味道鮮美。隻是更多的時候,月餅已失去了它果腹的意義,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和傳統工藝的再現。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也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還有舞火龍、堆寶塔、樹中秋、燒塔仔、托球舞等,但賞月、吃月餅大家一直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