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傳統節日中,我對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幾乎沒有任何記憶,也根本沒有體會過旅遊休閑、賞菊飲酒的多彩和浪漫,從未有過登高遠眺、陶醉田園的閑情逸致,更多的是王維那種“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淡淡傷感。也難怪,在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農村,農民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滿足,哪還有心思去遊山玩水呢?直到 1989年,我國將其定為老人節,重陽節才真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及老年人自己的節日。屆時,老人們或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整個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易經》說,“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因此人們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也有著特殊的感情。晉人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流傳下來。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來曆也是有傳說的。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隻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百姓受盡了蹂躪。為除掉瘟魔,青年恒景四處訪仙學藝,在仙鶴的指引下,他終於找到了東方一座高山上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被他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收留了他,並教給他降妖劍術。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把降妖寶劍,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而止,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複一年地流傳下來。
其實,我對重陽節知曉,還與一首叫《九月九的酒》的流行歌曲有關:“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 /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每次穿行於大街小巷,置身於 KTV,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我都會忍不住亮開嗓子吼幾句,寄托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重陽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盛於唐代,因此唐代文人所寫登高詩篇也很多,其中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說是登高,一般隻要登上當地附近的高山、高塔、高樓之類即可,並不是要求登上像泰山、黃山、珠穆朗瑪峰之類的高峰,也沒有統一規定的標準,更多的是象征意義。我長期生活在水鄉,所見最高的建築無非是青弋江圩堤、鄉政府的二樓罷了。後來到蕪湖上學時,也隻是和同學們一道爬爬海拔 50多米的赭山。工作之後,每年重陽節,單位常組織離退休老人到附近遊玩,先後登過珩琅山、九連山、敬亭山之類,若是爬九華山、黃山之類,老人們多半會有家人陪同,上下也隻好坐纜車了。其實,老人們並不在乎走多遠,登多麼高大的山,更多的時候,他們要的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氣候怡人,步出戶外的老人們邊行邊聊,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欣賞著沿途美麗的風景,或駐足賞菊,或小憩飲酒,放飛思緒,調節心情,可謂情趣盎然。雖然現在賞菊、飲菊花酒已不限於九月九日,但因重陽節恰逢金秋,菊花傲霜怒放,千姿百態,舊時文人雅士又紛紛效仿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的陶淵明,將賞菊與宴飲結合,相延盛行至今,活動則更加豐富多彩。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不用說與它的起源有關。因為這一天,恒景在“茱萸”的協助下殺死了瘟魔,所以古人便認為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的節令食品是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製作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製成 9層,像座寶塔,上麵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意思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我們這兒,大凡遇有人家結婚、做屋等喜慶之事,都要送糕,也是圖個“步步高升”的吉利吧!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如果說毛澤東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變化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則使老人們的生活再次煥發出青春活力。現在,每到重陽節,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