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相聚做清明(2 / 2)

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早已不禁煙火了,許多人家還借此機會與族人歡聚,朋友小酌。大家在桃花燦爛、梨花繁盛、草木蔥綠的山野裏踏青、遊玩、歡笑,寒食節更多地隻有一種象征意義了。

“拜祖宗,進祠堂,修家譜……”這些是我們每年在清明時節聽到最多的詞彙。同姓之人,追根溯源,按輩排名。若係同宗,則以長幼稱呼,大家推杯換盞,宛如一家;若非同宗,則不可妄稱尊長,雖也舉杯暢飲,但隻是朋友。

由於解放後,特別是“文革”期間,修家譜被看成是封建思想餘孽在作怪,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紛紛將家譜藏起來,也有被抄家的紅衛兵發現時焚毀的。加之當時生活困難,即使政策允許,大家也沒有財力來完成修家譜的重任。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思想解放了,國逢盛世開始修誌,並隆重征集民間曆史資料,修家譜的事也逐漸被提上各大家族的議事日程。而這時農民們肚子飽了,身上暖了,手頭也寬裕起來,於是,家族的長輩們將一直深藏未露的老家譜拿了出來,召集家族中有學問的熱心人開會,大家按人頭出錢,分工協作,重修家譜。待清明節來臨,全族人便聚在一起,大家出錢,再選一戶本家出麵操辦,全族人都在一起上祖墳、祭祖先,發家譜、明老幼,敘舊會餐,其樂融融。待來年清明節時,再輪到另一戶本家出麵操辦。如此循環往複,溝通思想,暢敘親情。皖贛一帶將此稱作“做清明”。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我們朱氏家譜的。知道我乃“紫陽朱氏”,祖籍徽州婺遠,因家譜為太平軍戰火所焚,雖經先人整理,但保存不全,故隻知自己是朱熹後代,卻不知是多少代的後裔,頗為遺憾。幾個本家叔伯曾多次議過續修家譜的事,但因種種原因沒能如願,隻是將家族的分支弄清了,輩分理清了,將家家戶戶男性公民和所娶妻子名字錄在上麵。而對於本家所生之女,按慣例是不能錄入的,但因計劃生育宣傳男女一樣平等,獨生子女戶、雙女戶越來越多,而不得不一律錄入。於是,大家皆大歡喜!由於印刷條件的不斷改善,現在的家譜已由過去的手工抄寫變成膠版印刷了,手寫字變成了印刷體,裝幀設計也精美了許多,有的還印了照片,刻了光盤,為後人留

下了珍貴的曆史資料。應該說,作為民間資料的保存和家族發展曆史的實錄,修家譜不但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還是值得提倡的,對於傳承民俗、保存民間文化遺產等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是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中描述的清明圖畫。“天氣晴朗,萬物滋生。”這是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解釋的“清明”節氣含義,原來清明並不總是濕漉漉的。今天,國家又將清明定為“法定假日”,使人們紀念先人的活動徹底擺脫了“封建迷信”的陰影,變得合情合理合法起來。而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的開展,更是將清明裝點得生機勃勃,詩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