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相聚做清明(1 / 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常參加踏青、植樹、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家家戶戶都要上祖墳、吃寒食。後來,同族之人也借此相聚續修家譜,把清明做得有滋有味。

清明節是上墳祭祖的日子,是一項祭奠死者的活動,一般在清明節前後3天內均進行。因為圩區易遭水災,我家祖先將墳地選在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區,離家有幾十裏路,平時很少去看,隻有到了清明節期間,我們才會在長輩們的帶領下,攜帶酒食果品、紙錢、楊柳等物品到墓地去。說是墓地,其實也隻是幾個隆起的土堆,上麵被雜樹和亂草密密麻麻地遮蔽著。撥開雜草,有時能看到墳墓上的土被水衝走了一些,我們要立刻給它培上新土,踩實。還要按照墳內所埋先人的數量,挖出相應數目的圓形土餅_——“官帽”,擺在墳墓的最高處,再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將白紙剪成的紙錢係在柳枝梢頭,隨風飄揚。然後,我們將攜帶的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叩頭行禮祭拜,於紛紛淚花中將草紙、紙錢、金銀元寶等焚化……有時,細雨霏霏,冷風習習,想起早逝的先人,人們心情憂鬱,唐人杜牧的詩句便在空氣中飄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有時,陽光明媚,和風吹拂,人們就地吃著自帶的食物,聽長輩們說祖先的故事,暢想起未來美好的生活,心情也格外舒暢。

雖然清明祭祖、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至今仍很盛行,但清明節已並不完全是悲涼的日子。由於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村民們都忙著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把春耕春種弄得生氣勃勃、轟轟烈烈。

清明之日還有不動煙火隻吃涼食品的習俗,故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國外,受盡了屈辱。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部下介子推為了救他,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他吃。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曾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也沒請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但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找不到,命人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並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並逐漸演變成寒食節。此後,每逢寒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大家就參加一些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等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