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同“嫉妒”一樣,憤怒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情緒,誰都知道它的壞處,但誰都忍不住發怒。即使一向心懷善念,也難免發生“一把火燒掉一片功德林”的情況。更何況我們的善念還不夠,憤怒就更頻繁發生了。
《聖經》中說“不輕易發怒”,誰會反對呢?隻不過無法自製而已,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在各種情緒中,憤怒這種情緒是最適合被“觀”的。
該怎麼辦?就要靠“觀”的方法了。越早“覺知”憤怒,就越有可能阻止念頭,避免下一步的衝動。正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我們才說:在控製憤怒的各種方法中,“觀”的方法也許是最有效的。
下麵具體講下“觀憤怒”的三個階段(其他“觀情緒”參照此流程)——
首先是“準備階段”,包括前麵所做的工作——了解自己的憤怒,分析它背後的原因,是責備、嫉妒、後悔,還是其他的思維模式,找到相應的“解藥”。
第二階段是“觀”念頭,即及時“覺知”憤怒情緒下的念頭。並在心中默默確認那僅僅是念頭而已。
“哦,這是一種嗔恨念頭引起的憤怒。”
“哦,念頭開始憤怒地指責了。”
用準備好的正見駁斥念頭,並放下念頭。
第三階段是“觀能量”,就是感覺著憤怒情緒下的氣血在身體裏逐漸平息。和“觀”念頭一樣,心裏也可以去默默確認那僅僅是能量而已。
“哦,氣血衝到頭上了。”
“哦,氣血又退卻了。”
“知道而不反應”,把自己置身事外,把氣血當作物體在運動。
除了上述“觀”的方法以外,考慮到憤怒巨大的衝擊力,我還需要給出以下作為緩衝措施的“憤怒控製”加強版。
發泄一下能量!這是因為憤怒中的氣血太旺,能量總要有個出處。哪裏是出處呢?當然不要在家摔碗、摔電視、踢門、踢冰箱,最好的辦法就是體育運動。去騎車,去遊泳,去狂奔,或“鐵人三項”同時進行。
轉移下注意力!其實一般情況下,我是反對“轉移念頭”的,但對於衝上來的怒火,可能確實需要通過“分心”來爭取些時間,比如臨時上上網,看看自己喜愛的電視,平息以後,再審核自己的念頭。
盡快離開當時的環境!這是因為環境容易觸發習慣,也容易改變習慣。既然很多憤怒實際是習慣思維造成的,那麼離開當時的環境,就打亂習慣的自動模式。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推”出門外。如果原地不動,很可能會越想越“氣”。
除此以外,有人建議“深呼吸”的“憤怒控製法”,無疑,這是有幫助的,但隻適合抵擋較小的憤怒,而且深呼吸也離不開“觀”憤怒,因為隻有先“覺知”到憤怒,才能想起來“深”呼吸吧。
另外,還有人一提到控製憤怒,就建議控製暴力。其實,如果發展到暴力那一步,“觀憤怒”已經徹底失敗了。這是因為,要從最早的“嗔恨”的念頭演變成武力的行動,中間還有很大距離,起碼經過了幾次“念頭——能量——新念頭——新能量”的循環,隻有這幾個循環中,我們都錯過“覺知”,才可能讓怒氣一步步演變成暴力。
憤怒雖然難以控製,但“觀”的方法給了我們一種新的選擇。如果再帶著“加強版”試一試,你會越“觀”越“靈”的。但願這對你和周圍的人長壽都是個福音。
觀完了憤怒,我們放下憤怒。
再去看看另一種負麵情緒——悲痛。
*觀悲痛
如果說英雄們要避免氣得半死,那對普通人來說,就要避免悲痛傷身。這也是有一定醫學道理的,中醫講“悲傷肺”。過度傷感不僅有損健康,還會觸發負麵情緒的連鎖反應,讓人走向抑鬱:“我怎麼這麼心痛?”“我怎麼這麼可憐?”聽起來像不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因傷感過度早逝,留下許多詩詞為證。佳人們愛哭,才子們易悲,都要重點閱讀本節。
需要說明,這裏的“悲痛”,可以定義為“因悲傷引起的精神上的痛苦”。不包括身體上的痛苦。僅指精神上的痛苦。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大哭一場後“心絞痛”的體會。顧名思義,那時能明確地感到心在“絞著並痛著”。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朋友,好好失戀一場就有感覺了。記得我自己在大學時不幸第一次體驗失戀,雖然沒有送醫院,但那種動手術般心痛的感覺到現在還能記起。
除了失戀以外,更常見的悲痛來自失去親人、愛人,以及像親人一般的朋友,我們統稱為“親人”。雖然我們都衷心地祝願他(她)能永遠地與我們在一起,但這個願望恐怕不現實。人生的法則是每個人都有一天會去另一個世界,這個時間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我們的潛意識裏總覺得“還有時間”,因此一旦親人離去,我們總會覺得“很突然”。糟糕的是,這時我們才想起很多我們想做而未做的好事,又想起了很多不該做而做了的壞事。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悲傷的外表可能不過掩蓋著另一種情緒。
一種可能是它掩飾著自責。當失去親人的時候,我們想起還沒來得及報答的恩惠,或者想到有負於人,比如發過的脾氣和曾經的指責,心生一種深深的愧疚之情。
另外一種可能是它掩蓋著後悔。比如想起我們錯過了一個道別的擁抱,想起錯過了最後說聲“我愛你”,於是希望時光可以倒流,再給自己一次問候的機會,心生一種追悔莫及的感覺。
再一種可能是它掩蓋著依賴。當這些親人和朋友在世的時候,我們對他們的存在不以為然,以為他們的存在是想當然的,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是想當然的,但當失去這些親人和朋友的時候,我們心中的依賴突然變成了空白。
那有沒有真正的“悲痛”呢?當然有,那往往產生於極度的失去感。未必所有的失去感都會轉化為悲痛的情緒。比如遇到失業、失學,我們會不高興,但一般不至於悲痛,隻有當這種“失去的念頭”發展到了痛苦的程度,它才攪動了氣血,轉化為“悲痛”的情緒。
“觀”,對控製悲痛情緒的蔓延十分重要。
當“觀悲痛”的時候,我們要分析清楚自己到底因為什麼而悲傷。在悲傷的背後,是一種思念,一種自責,一種後悔,還是一種失去感?隻有找對悲傷背後的念頭,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在這種場合,用“別當真”這個詞,聽起來有些殘酷,那就用“放下悲傷”吧——放下念頭和氣血,也放下過去和未來。至於三個階段的具體流程,請參照“觀憤怒”。
需要說明的是,其中“準備階段”可能難以“準備”。因為悲痛是一種特殊的情緒,沒有誰願意提前預備它的解藥。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這麼想,悲痛才來得那麼突然。因此盡量吧,適當的提前準備還是必要的,起碼要對這個世界的無常有些心理預期。
如果說“觀悲痛”需要“加強版”的話,那一是需要“時間”,這是治愈任何悲痛的良藥。二是需要豎立豁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看看莊子是怎麼做的吧。
《莊子·至樂》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大致是說,莊子的朋友惠子聽說莊子的妻子去世了,就前往吊唁。當惠子來到莊子家的時候,嚇了一跳,因為他看見莊子坐在草墊子上敲著瓦盆唱歌呢。於是惠子就上前責備他說:“想想你妻子曾經和你一起住,為你生子和操勞,現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卻在這裏敲著盆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回答說:“當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麼會不悲傷呢?可是後來我想到,我的妻子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連形狀和氣息也沒有。後來從萬物間出現了她的氣息,由氣息裏產生了她的形狀,由形體裏產生了她的生命,現在她又回去了,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交替循環。人本來就像從空蕩蕩的大房子中走來,又回到原來空蕩蕩的大房子裏去休息。如果我在這裏為此號啕大哭,這不是不懂得命運的道理嗎?想到了這點,我就停止了悲傷。”
看看,莊子的胸懷是多麼與眾不同。不過勉勵歸勉勵,豁達歸豁達,但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你們可不要像莊子那樣興高采烈哦。
不管是“觀”悲痛,還是“觀”憤怒,我們都可以發現,與以往不同的是,既不需要“壓抑情緒”,也不需要“轉移情緒”,更不需要“與情緒搏鬥”。相對而言,更有效的情緒控製在於“觀”——從“覺知”負麵念頭開始,到“覺知”氣血平息收尾。
如能成功,將值得舉杯慶祝!在幾十億年的生物演變中,念頭和情緒始終控製著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出現過相反的情況。當我們能夠通過“覺知”去念頭控製情緒的時候,就實現了一種新的進化。正如進化論的開創者達爾文所說的:“人類能控製基本情緒,是演化的勝利,是文明的光榮。”可以說,我們已經走上自我平靜之路。
可是,忙於“擺脫煩惱”的生活是不是有點像一種負擔?
難道生活僅僅是觀念頭和觀情緒的練習嗎?不,生活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不僅能把煩惱的生活變得平靜,還能把平靜的生活變得饒有興趣、甚至值得回味。這涉及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我們真的好好生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