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應常靜*生活真是修行嗎*深深的靜,淡淡的喜*臨別禮物*臨別寄語
美國作家艾茲拉·貝達講述過一個佛教中“八十四個煩惱”的故事——
有位農夫曾經到佛陀跟前傾訴他的煩惱。他告訴佛陀,務農的工作有多麼困難,無論是雨季或幹旱,都會帶來各種問題。他也告訴佛陀,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太太,但還是不能接受她的缺點。同樣的,他雖然很愛他的孩子,不過他們仍然無法令他完全滿意。他問佛陀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
佛陀答道:“很抱歉,我無法幫助你。”
“這話是什麼意思,你不是一名偉大的導師麼?”農夫如此斥責佛陀。
佛陀曰:“先生,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其中有些煩惱也許偶爾會突然不見了,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我們永遠都有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的反應非常憤怒:“那你那一大套的說法又有什麼用?”
佛陀答曰:“我的說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紓解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問道:“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們根本不想有任何煩惱。”
佛陀的回答告訴我們,煩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減少它的影響,但無法徹底擺脫煩惱。對此,我以近代科學的名義表示讚同,絕對而孤立的平靜是不存在的,它類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狀態。世界如此無常,以至於連平靜也無常。如果我們想平靜得持久一些,那麼除了死亡以外,隻有一個選擇——“精進”。
“精進”的意思就是“繼續努力”。但“精進”又不僅隻是努力,還代表一種精神——堅定信念,不退縮地做下去的精神。反之,我們就會三分鍾熱度,半途而廢。
這兩種不同含義的“精進”,都有違人類的天性——懶惰和逃避。
*常應常靜
先說懶惰。
按說沒有比“努力”更好的對本書的回饋了,蕭伯納說“如果你隻單向傳授,他永遠也學不會”,確實如此,假設讀了本書後舊習不改,並不說明我教得不好,而隻說明各位不夠“精進”!但反過來,如果哪天你看到本書的作者也和別人發火——沒錯,就是那個家夥,也一定因為他不夠“精進”!
再說逃避。
比如有些朋友還不死心:“既然佛陀說在這個世界不能解脫煩惱,那是不是另一個世界可能呢?”有人幻想著另一個空間——天堂,有人幻想著另一個時間——下輩子。
讓我們先討論下第一個問題:“假設真有另一個世界叫作天堂,各位真的想去嗎?”
之所以提起天堂,是因為不論東方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都勾畫了一個沒有煩惱的極樂世界。這既是件好事,也是件壞事。它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在我自己去天堂之前,很想搞清楚的一點是,誰確定天堂一定好?
有些朋友這麼想,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好,甚至覺得活著已經成為一種負擔。這真是太遺憾了。假如人生沒有意義,難道天堂就有意義嗎?我的想法是,如果追問人生的意義,不如先追問天堂的意義。如果不接受這個世界,也未必接受天堂。
為什麼這麼說?
在人間,起碼痛苦的不止一個人,這意味著我們是被需要的,我們可以去照顧父母、子女、親友,可以去為社會創造財富,可以給團隊帶去關懷。如果哪天心情好的話,甚至可以給那個最恨的老板帶去些快樂。而在天堂呢,再沒人需要你了,因為都不再有生老病死了,要不怎麼叫天堂呢?但“不被需要”也是一種煩惱啊!如狄更斯所言:“世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人都是有用的。”就連“不再生老病死”也是另一種煩惱,如捷克編劇湯姆。斯托帕德開的玩笑:“永生可不是個好主意,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
還有些朋友這樣想,倒不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好,而是把天堂想的太好。這讓我想起了一種奇怪的壓力——沒有壓力而產生的壓力。
前幾年,有一部金凱瑞主演的電影叫《楚門的世界》,主人公楚門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人造的小鎮上,小鎮幸福安詳,楚門長大後,成為小鎮上的保險經紀人,他的工作並不辛苦,一切都好像被上帝安排好的那麼順利。但是楚門還是有煩惱,他的煩惱就是——為什麼一切都這麼好!小鎮中的所有人,鎮長、愛人、家人都勸說他“這就是屬於你的世界”,直到某一天他離家出走,才發現原來所謂小鎮確實是一個被安排好的世界,原來在小鎮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個更大的世界。我要說的是,當主人公楚門走出小鎮來到我們之中的時候,一定會懷念自己原來的生活。反之,同樣的情況會不會也發生在我們身上呢?這就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關於人生重新開始的問題。
萬一我們把下一輩子和天堂都理解錯了呢?萬一它們和這一輩子這個世界沒什麼差別呢?在那裏你又碰到了一個叫“金木水”的家夥所寫的書。更可怕的是,萬一它們還不如此時呢?結果到了那裏,被告知自己剛剛錯過了天堂,就是過去的一生。你看,我不僅得罪了地上的,結尾前,把天堂的管理層也得罪了。好在,這是最後一章了。
既然天堂也有天堂的煩惱,既然下一輩子也未必比這一輩子好多少,那我們還是學會與這個世界這一輩子的煩惱共存吧。老子把這稱為“常應常靜”。
老子說得好——“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所謂“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就是說日常的瑣事沒什麼可怕,我們按照“本性”去應對。反過來,日常生活也可以反過來鍛煉我們的“本性”。哪些本性呢?定性和覺性。
接下來“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說的是我們對生活中的煩惱見到一個就覺知一個,覺知一個切斷一個,切斷一個放下一個,就可以“常清靜矣”。遺憾的是,這位老先生並未身體力行,他在鼓勵完我們“常應常靜”以後就從函穀關出走了,為我們留下包含無數個“靜”字的“清靜經”去反複品味。
老子的“常應常靜”講出了“精進”的第一層意思:麵對生活中的煩惱,心無掛礙。這與前麵的“觀”念頭與“觀”情緒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就在於“連成一片”,在生活中保持時間上無間斷和空間無阻隔的“覺知”。當負麵思維升起的時候,“覺知念頭”並切斷念頭,當負麵情緒升起的時候,“覺知情緒”並切斷情緒。所以說,我們應該感謝每個念頭和每個情緒,它們源源不斷地給了我們練習“常應常靜”的機會。
為什麼已經到了最後階段,仍然要練習,甚至“努力”練習呢?這個問題雖然部分來自人類的“天性”——懶惰和逃避,但也有其理性的成分——在覺醒、正見、定力、覺知力之後,還不能“功到自然成”嗎?
不,即使有了自我平靜鍛煉的前麵四個步驟,仍然需要第五個步驟——“精進”。
這讓我想起來我國的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的一句聽起來很混淆而實際上很智慧的話。他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也就是說,佛與凡夫是沒有什麼絕對差別的,凡夫可以成佛,佛也可以變成凡夫。
混淆在哪裏?崇高的佛與世俗的凡夫被畫上了等號,難免令人困惑——前者何等智慧,後者何其迷茫,應該區別很大才對?不,惠能大師說,關鍵全在這“前念”和“後念”的“一念之間”。如何確保這“一念”是正見而不是妄見,是正念而不是雜念?隻有靠不斷“精進”了。如果不精進,連佛都可以變成凡夫,何況我們本來就是凡夫。
好,常應常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精進”的全部意義嗎?不。“精進”的生活,不能僅僅是應付煩惱的一生,那太悲觀了,也太被動了!
難的是,不僅在煩惱中精進,更要在平淡中精進。
還是用馬拉鬆賽跑的例子吧,一個選擇是咬著牙把它跑下來,而另一個選擇是跑得積極而有樂趣,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情。
我們自我平靜的鍛煉,從“心的覺醒”開始,也將以“心的精進”結束。因此,“精進”還有第二層意義:生活中的“覺”和生活中的“定”。
這才是不為人知的“精進”,這才是不為人知的生活。
*生活真的是修行嗎?
各位一定聽說過一句很時髦的話——生活就是修行。
如果有個討厭的家夥,比如我,非要追問一個究竟:“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大師可能輕鬆地給出上一節中的答案:“在日常的煩惱中鍛煉自己啊。”
如果這個討厭的家夥,還是我,接著問:“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沒有煩惱的,沒有煩惱的時間怎麼鍛煉自己呢?”如果大師還願意繼續理睬的話,一定是非常欣賞我的這個問題。
如果這還不算完,這個家夥繼續追問:“如果吃飯、睡覺、走路、幹活都算修行,那麼什麼時候不算修行呢?”這位可憐的大師估計就真該生氣了,而這個追問的家夥也該被逐出山門了。
究竟該如何看待“生活是不是修行”,我的回答是:“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根本算不上修行!”如果他們坐著,隻是在那裏發呆;如果他們走著,隻是在那裏散步;如果他們在洗碗掃地,隻是在那裏幹活;如果他們躺著,隻是在那裏睡覺。這完全是糊裏糊塗的生活,怎麼算得上“修行”呢?
雖然聽起來有些令人沮喪,但可能有些讀者也暗暗在心裏認同。所謂“修行”,目的在於“修心”,如果沒有了“心”,那“行”的意義何在?更何況,如果吃飯、睡覺、掃地都算修行,那麼是不是“修行”也太通俗化了?
除非,你是帶著覺知。除非,你的“心”在觀察。
如果要我認可“生活是修行”,那前提一定是“覺知的生活”。
即,明明白白地覺察並知道自己當下的狀態,也叫“明覺生活”。
有的朋友認為我是不是小題大做了:“‘覺知生活’真有這麼不同嗎?”有!因為這就是清醒生活與迷糊生活的分水嶺。
接下來的問題是:“‘覺知生活’還不容易嗎?”其實說容易也容易,容易到這一節我們談的全是小事。說難也非常難,難到大多數人這輩子都很少如此清醒地生活。比“常應常靜”更需要練習的,就是“常覺常靜”。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每時每刻都“念念分明”,但實際這不可能做到。因為生活中的幹擾太多,不管外界、感受、念頭,都會把我們有限的“覺知”淹沒。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並不是每時每刻都適合我們去主動覺知。
“修心”也是要分場合的。我們必須主動放棄一些不適合覺知的時段,比如會議中、電話裏、電腦前……這些都是應該專心思考的時候,請把自己的“心”安於會議中、電話裏、電腦前。再比如開車的時候,請專心於路況,如果哪位仁兄堅持開車時“修心”的話,那交警一定會發現一個一切正常但神情恍惚的駕駛員。所以說,修心固然重要,但修心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顧此失彼,那就本末倒置了。
放棄了不適合的時段,那麼什麼時段適合“覺知”呢?在寫這本書的幾年中,我為諸位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嚐試了不少方法,到最後說來奇怪,還是回到佛陀兩千多年前留下的“行、住、坐、臥”四種——在行走時覺知,站立時覺知,坐下時覺知,躺著時覺知。除此以外,我可以額外補充——在跑步時覺知,在吃飯時覺知,在勞作時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