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以“真實有用”為原則,那麼這本書裏的所有方法都是根據我親身體會後推薦給你的。如果這種方法能帶給我深深的喜樂,它也一定會帶給你喜樂。如果我身兼數職都能做到,你身兼一職更能做到。雖然我們要挪移頭腦中的大山不會像挪移一張桌子那麼簡單,但隻要有決心、信心、耐心,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讀到這裏,你心裏可能在想:“這個家夥在講什麼啊?不過聽起來有點意思。”帶著這種好奇心,你就可以開始實修了。
*從靜入定
下麵我們將分兩節介紹靜坐練習的兩個階段——“定”和“正定”。
古人把靜坐分為“止”、“觀”兩種。如果大致對應一下的話,這節講的“定”的狀態,類似古時候的“止”,而下節要講的“正定”的狀態,類似古時候所講的“觀”。
簡單地理清次序,本章的幾個概念屬於一種推進關係。靜坐是練習方法,“定”和“正定”是中間過程,“定力”是最終結果。這是“定”的原理的進一步細化。
如下圖所示:
讓我們進行一次最簡單的靜坐練習。
按照既定方案,我們不會進入太難的實修細節,但如果連一次都不“坐”,我擔心你真的無法體會我們在講什麼。對於有經驗的朋友,既可以作為複習,也可以跳過這兩節。對沒有經驗的朋友,請為自己留出三十分鍾的時間,按照下麵的程序進行——
準備階段:
1.找個封閉而安靜的屋子裏,最好不是室外;
2.事先喝水、上洗手間、穿好保暖的衣服;
3.找個舒適的姿勢坐下來。強烈建議正襟危坐在凳子上,兩腿自然下垂;當然在自己覺得舒適的情況下,也可以平坐在墊子上,這點切忌勉強,不要讓自己從一開始就忍著疼痛開始。不管哪種坐姿,都請把腰到脖子到頭挺直,可以想象自己被頭上麵的一根繩子拉著一般;
4.設置一個小鬧鍾,最好能一次到三十分鍾;如果無法堅持下來就先設置十分鍾,以後再延長到二十分鍾和三十分鍾。初學者不建議每次靜坐超過三十分鍾。
開始階段:
1.閉上眼睛,安靜地坐著,什麼也不想;
2.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自然地吸氣,吐氣,數到一百,到一百後再重複;
3.如果發現自己走神,就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來。如果再走神,就再拉回呼吸;
4.不聽到鬧鍾,就不要起身!
體驗階段:
當注意力能夠逐漸穩定在呼吸上以後,我們就進入“定”的階段。
一邊專注呼吸的同時,一邊留意身體的感覺。隨著時間加長,我們會感覺呼吸越來越慢,呼吸越來越細。身體的感覺會越來越淡。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自手腳的感受消失了,來自身體的感覺消失了,就算“入定”了。
如果時間再延長,好像連自己的呼吸都感覺不到了,此時,如果“覺知”一下自己在哪裏,“覺知”一下環境在哪裏,是不是好像整個世界都停下來了?或者說好像整個世界都被忘記了?如果最後不僅能夠忘記世界,還能忘記自己,那自然是無比安定的境界。莊子稱之為“坐忘”。
忘記世界可以,但別忘記初衷。我們進行靜坐練習的目的,不是健身,不是放鬆,而是體悟“心”的感覺——那麼,“定”,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如果按照它古時候的名稱“止”,這是“一切停止”的狀態。注意到了嗎?整個過程中我們一直都在做“減法”。
最明顯的,運動首先被“停止”了。檢查下,除了呼吸還有身體的哪個部位在運動嗎?自己的手腳應該不動了;頭、脖子、脊椎應該都是不動的;還有重要的一項,胸中的氣血應該不動了,不應該有心潮澎湃的感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身體按照從外向裏的順序,或者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感覺一遍,結果應該是“一動不動”。
其次,感覺也被“停止”了。檢查一遍,視覺和味覺應該被關閉了;雖然自己沒有主動關閉聽覺和嗅覺,但如果在一個安靜清潔的屋子裏麵,實際上既沒有聽覺反應,也沒有嗅覺反應;身體的觸覺應該逐漸在消失。唯一剩下的是什麼呢?呼吸。但呼吸會越來越長,越來越弱,快接近“坐忘”的意境了。
再次,思考也被“停止”了,當然我們在努力做到。雖然自己不會主動想任何事情,但念頭還會不時地跑出來。每次發覺念頭後我們都會把注意力拉到呼吸上來。隨著時間延長,念頭會越來越少,三十分鍾後念頭幾乎沒有了。但自己仍然非常清醒!
於是,我們就體驗到了什麼是一切停止後的“真靜”。說來悖論的是,靜坐練習就是這樣一種“不動”的“運動”。從來沒有哪一種運動像它一樣——追求速度為零。
可以想象,坐了六天六夜以後的悉達多就在這種“徹底歸零”的情況下,發現了人類的內在本質——“覺”。當我們在靜坐中把身體、感覺、思維、情緒都減去以後,還剩下什麼呢?那個“覺知”,那個本來的“我”。不是肉體的“我”,而是精神上的“我”。所以說,身體、感覺、思維、情緒都不是“我”,隻有“覺知”才是那個“我”。
除了體會一切停止的“真靜”以外,還能體會到什麼嗎?我可以補充幾點。
“定”也是一種內斂的狀態,體會下,是不是外部的一切都已經被我們做了減法,隻剩下了身體內部?再體會下,是不是即使在身體內部也有差別,感受、氣血、呼吸也被做了減法,最後隻剩下自己的“內心”?這時候,我們很容易理解“出離心”是一種什麼樣意境,那既是一種與環境的暫時脫離,也是一種與環境的融為一體——整個世界都被收攝於內。
“定”也是一種“當下”的狀態。可以說我們把時間也做了減法。因為過去和未來,都是相對於“當下”而言。我們減去了過去,也減去了未來,此時此刻就變成了全部。
“定”還是一種“共存”的狀態,入定後的“心”是平和的,既不需要打擾,也不需要行動。最後將進入一種下一章講的“定覺合一”的狀態。
剛開始靜坐練習,也許並不需要知道得如此清楚。對於多思多慮的我們來講,別的不說,光是“入定”,可以讓大腦像桌上的那杯水一樣變得清澈,已經算奇功一件了。還真沒聽說過其他什麼辦法,可以有類似的功效。
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定”的階段,雖然可以放鬆,可以平靜,也可以提升“定力”,卻無法轉化智慧。
因此,讓我們再向前一步,進入下一階段的“正定”。
*定到正定
如果把靜坐練習的第一個階段“定”形容為清空大腦的過程,那麼靜坐的第二階段“正定”就是在已經清空的大腦中加入“正見”的過程。
還記得那個要把油加入海綿球的例子嗎?大腦就像那個浸泡在水杯裏的海綿球,當杯子裏還有水的時候,油是加不進去的。我們該怎麼辦呢?隻有先把水清空,然後油才能加入。因此,第一階段“清空”,第二階段“加入”。
另一個比喻是,如果要把杯子裏的咖啡換成牛奶的話,我們當然不能直接往咖啡裏加牛奶,那隻會製成一杯“拿鐵咖啡”。正確的次序是倒掉咖啡,清空杯子,加入牛奶。同樣,第一階段“清空”,第二階段“加入”。
這都說明了靜坐練習中兩個階段的分工。可見,進入第二階段的關鍵,在於如何“加入正見”,古人稱之為“觀正見”。
本書中的“觀”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少數的“觀”等同於“觀想”、“想象”,在本書中僅出現於本章。
更多的“觀”“觀照”,等同於“覺知”、“觀察”,“自我感覺”,“觀照”。在本書中除了本章之外的其他地方,“觀”都等同於“覺知”。
為什麼要用這麼多不同的名詞呢?首先,並非本人創造,即使我們在這裏不用,各位在其他地方也會看到,也會混淆,還不如在這裏一起講清楚為好。其次,最早創造這些詞的人,肯定出於好意。他們當時一定在想,要讓人理解這些抽象的“精神動作”,從不同角度講容易一些吧。
因此在正定階段,有兩種不同的“觀”法。西方常常把“觀”當作想象,而東方的傳統則把“觀”當作“覺知”。前者是“想象正見”,後者是“覺知正見”。
哪一種方法可行呢?應該講,都可行,因為它們都有讓“正見”深入大腦的效果。哪一種方法更好呢?應該講,各有優劣。“想象”的好處在於簡單有效,適合於初學者和“粗學者”。而“覺知”的好處在於超越思維,是獲得智慧最可靠的方法。但後麵這個話題涉及的範圍太大,我們隻能在下一章中講一小部分。在本章中,我們先按照第一種方法,通過“想象正見”來進入“正定”的狀態。
方法是這樣的。首先確定一個自己覺得有正麵意義的主題作為想象的對象。當“從靜坐入定”以後,小心翼翼地把注意力從呼吸上轉移到這個“主題”上來,邊呼吸,邊想象,邊體會。主題可以是一個問題,可以是一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概念,可以是一個咒語,也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整個宇宙。讓我們來逐一介紹下。
首先,“問題”可以作為很好的主題。在古時候也叫作“參話頭”,“話頭”包括啟發正見作用的一些問題,比如入定中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裏?”“誰在那裏?”每次隻問自己一個問題,然後結合身體感覺去體會含義。這些問題的目的不僅是出於好奇,更重要是為了質疑常規的思維定式——自己的界限在哪裏,環境的界限在哪裏,尤其頭腦中那個根深蒂固的“我”在哪裏?
其次,“感情”可以作為主題。比如在靜坐中,我們“觀慈悲”,那就在每次呼氣的時候,想象著把慈悲吐出,撒向周圍的人,撒向世界的人,撒向萬物,撒向眾生。再比如我們以“觀愛”為主題,那就想象著每次呼氣的時候將愛傳播出去,傳播向自己,傳播向父母,傳播給朋友,傳播給一切我們愛的人和一切愛我們的人。想象著自己的愛隨著呼吸,一次比一次傳播得更遠。
我們可以作為想象“物體”,比如蠟燭、瀑布、星空、日、月,這些物體通常代表一定正麵含義。如果把星空當作主題的話,可以想象自己在星空之下,每次吸氣的時候,想象著把星空的內涵吸入,一次比一次更深,每次吐氣的時候,想象著把自己帶向大氣層,帶向太陽係,帶向銀河係,帶向無邊的宇宙,一次比一次更遠,直到自己與星空融為一體。
我們可以想象“能量”。想象著身體裏流動著的能量,將自己的注意力跟隨著能量進出身體。假設以“自然能量”為主題的話,讓我們隨便設想三種能量流動的路徑。第一種路徑是跟隨呼吸,想象每次吸氣的時候,讓大自然的能量隨著空氣被吸入身體,又隨著吐氣將身體中的沉積排出,不斷重複。也可以換一種路徑,這次每次吸氣的時候,想象著大自然的能量沿著自己的腳底進入身體,吐氣的時候能量又從頭頂排出,不斷重複。我們還可以選擇第三種路徑,這次每次吸氣的時候,想象著大自然的能量從全身的皮膚進入身體,吐氣的時候又想象著這些能量從全身皮膚中排出,不斷重複。顯然,這些能量流動的路徑有無數的組合,自己可以隨意想象,關鍵是哪種能讓自己持續保持“正定”的狀態。在每次靜坐中,最好隻固定一種路徑,而不是不斷變換路徑。
“光”也可以作為對象。有人喜歡白光,有人喜歡藍光,有人喜歡燭光,有人喜歡陽光;也有人喜歡看不見的光(誰讓都是想象呢)。假如是白光的話,我們就在每次吸氣的時候想象著白光沿著不同路徑進入身體,而在吐氣的時候想象著被光線沿著不同的路徑穿過自己。以此類推。
我們甚至可以把“自己”當作對象,想象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或宇宙的一部分。比如把自己想象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一種,(前三種請勿合並使用,我不希望出現在各位的想象中)。除此以外,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地、水、火、風四種性質中的一種,地代表“堅”,水代表“濕”,火代表“暖”,風代表“輕”,感覺自己隨著呼吸在宇宙中的循環。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體想象成宇宙本身,想象著每次吸氣和吐氣從身體中穿過,一次比一次吸入得更深入,一次比一次吐出的更遠,直到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
讀者可能在想:“想象這些不同主題真有意義嗎?”答案是有。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主題,其實有一些明顯共同點。首先,它們都代表著正麵的含義,不管是愛、慈悲、能量、自然還是宇宙,都把意識朝著積極的方向引導,這就是“正定”中“正”的含義。其次,它們都在幫助穩定我們的專注力,讓我們長時間保持徹底平靜的狀態,這就是“正定”中“定”的含義。兩者相加,“正定”一詞才落在實處。最後,這些想象的主題都比較宏大,都把“我”與環境融為一體,變成一個更大的“我”,讓我們從世俗觀念中脫離出來。
讀者可能好奇:“你自己用哪種呢?”確實,還有另一種我覺得最簡單實用的“觀”,就是直接想象——“正見”。還記得我們在第四章中提到的三把人生鑰匙吧?感恩、講和、當下,我們可以在靜坐時把它們像咒語一樣在心中默念。
先以“感恩”為口令吧,讓我們祝願因緣更好——古稱慈心。
比如我們在入定中,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首先“觀”眼睛,心中默念“感恩”;接著“觀想”耳朵,心中默念“感恩”;接著“觀”鼻子,心中默念“感恩”;接著“觀”舌頭,心中默念“感恩”;接著“觀”臉頰,心中默念“感恩”;然後依次感恩身體的每一部位,從手臂、內髒、氣血直到自己的每個腳趾……
請不要把上述“默念”當作程序化的步驟——相反,每次說聲“感恩”都應該包含真誠,每次說聲“感恩”都要回憶下身體為我們默默地做了多少的工作。當我們感恩過身體後,還可以依次感恩我們周圍的人——愛人、親人、友人、同事、老師、朋友、我們每天遇到的路人,更應該感恩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創造者。甚至如果心情好的話,感謝一下我們不喜歡的人。你會發現,不需要很久,“感恩”一詞就會紮根在自己心中,“感謝”一詞就會變成自己新的口頭禪。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在生活中也能脫口而出“感謝”、“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