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化”是一種變通的方法、接引的橋梁。
舉個例子。如果我說桌子椅子都是由“波”組成的,各位相信嗎?恐怕難以置信,但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相性”理論啊。現在讓我們“局部化”一下,假設我僅僅說“光是波”,那你肯定同意。接下來我進一步說,“假設桌子椅子飛得和光一樣快,也將看到它們是波”,那你也無異議。我最後再說,“隻是因為桌子椅子質量太大,飛不起來,但微觀是波,大家看不見而已”,估計各位也勉強接受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了什麼呢?“局部化”雖然看起來不夠“概括”,不夠“哲學”,但它令高度概括的理論變得具體。
請允許我再舉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紀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所謂“地心說”。當伽利略用他的望遠鏡眺望太空的時候,他被自己看到的宇宙真相嚇了一跳,於是重新提醒人們考慮當時暗中流傳的“日心說”的可能。注意,僅僅是可能哦,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地心說”和“日心說”兩派爭得你死我活。新的理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布魯諾被燒死,伽利略被譴責,之前的哥白尼嚇得死後才敢出書。試問,如果有人膽敢在那個時候告訴大家:“連‘日心說’都是錯誤的,這是一個由1000億個星係、20億億個太陽組成的宇宙,我們僅僅是在世界的角落,默默地繞著其中一顆運行。”估計說這話的人,會不會比布魯諾死得更慘?但這就是目前哈勃望遠鏡為我們發現的宇宙真相啊。幸好當年伽利略還看不了這麼清楚,否則他可能也被燒死了。
這個例子又告訴我們,即使不準確的“局部化”,對理解而言都未必是壞事,因為它比真相本身容易接受。就像隻有先經過“地心說”,再經過“日心說”,人類的思維才能逐漸理解浩瀚無邊的宇宙。抱歉,我忘了一件事:即使今天,很多人還活在“咱這兒是宇宙中心”的感覺裏呢。
現在,讓我們借鑒一下“局部化”的思路,消除大家對“無我”的疑惑,方法就是將“五蘊”中的最後一項整體意識,暫時通俗化地“假名為我”。這當然有悖於“無我”——但咱們先有我,再無我;先肯定自己,再放下自己。
經過上述簡化、通俗化和局部化後,如下圖所示:
看上去是不是比“一切無我”容易理解一些呢?從上麵的劃分可以清楚地看出,念頭是相對分離的——既不是外界信號(色),也不是身體感受(受),更不是自我意識(識)。念頭是念頭,你是你。
總結一下:意識是可以被分解的,念頭是不斷生滅的,念頭不是你。跨越兩千多年的佛學,與現代醫學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有人對我們這番努力不太理解:“聽起來像口號似的,‘念頭不是你’,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嗎?”有!而且是個天大的好消息。試想,如果胡思亂想的念頭是我們的一部分的話,自己怎麼擺脫自己呢?這就好像與自己分離叫作自殺,而與別人分離叫作離婚一樣。雖然離婚仍然困難,但畢竟是件可以辦到的事。
既然“念頭不是自己”,下麵我們擺脫煩惱的念頭就有據可依了。要知道,對於任何不屬於自己,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東西,不管是前男友還是前女友,我們最擅長的方法就是——“一甩了之”!
*診治方案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
要甩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很容易,而要甩掉像影子一樣若隱若現的念頭卻並不容易。讓我們先看看有哪幾種可能的方法。
對任何疾病的診治,大致不外乎三種思路,通俗地講就是“清”、“堵”、“斷”。所謂“清”,就是定點清除;所謂“堵”,就是從外部隔離;所謂“斷”,就是切斷內部通路。
比如癌症的治療,首先,“堵”是堵不住,因為血液都是相連的;其次,“斷”也斷不了,因為內髒血液是一個循環的整體;那最常用的治療就是“清”了,怎麼“清除”呢?肝癌則切除部分肝髒,胃癌則切除胃的一部分。
再比如野外露營的時候,如果被毒蛇咬了手怎麼辦?就像在國家地理頻道中看到的情景,這時最好一步到位,少受些苦,因此首選“清”的方法——用嘴把毒液從傷口吸出來。假設沒有奏效,那就要靠“堵”了——把胳膊上半部紮起來防止毒液擴散到內髒。再不行,就隻有“斷”了——不用我說清楚怎麼“斷”了吧。
借鑒上述經驗,我們該用哪種思路來對付念頭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堵”的可能,因為念頭是一種跑來跑去的意識,堵是堵不住的。其次,“清”的選擇也不行,因為清除的前提是要能“定點”,起碼得有個固定的位置作為清除的目標啊,而念頭就屬於這種無法“定點”的情況,既然找不出哪個單獨的器官對思維負責,我們也不知道該從哪裏清除。最後隻剩下一種選擇了——“斷”。所幸,這個方法可行。
怎麼“斷”念頭呢?既然醫學辦不到,我們再從佛學中找找思路。
作為佛學的第一課,“五蘊”不僅告訴了我們意識可以分解,而且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分解:如下圖顯示,“五蘊”的次序就是煩惱念頭發生的次序。(這裏我們還是把“想”和“行”合並為“念頭”。)
需要說明的是,最後一項“整體意識”之所以叫“整體意識”,顧名思義,它自始至終都存在,並非次序的最後才出現。這裏僅僅是為圖示方便而做的簡化——對理解隻有幫助而無妨礙的簡化。
從上麵的鏈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念頭是感受產生的——沒有感受就沒有念頭;而感受是物質產生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感受。這提示我們該從哪裏切斷念頭的供應鏈:或者從“感受”的環節入手,或者從“物質”的環節入手。
如果我們進一步權衡這兩個選擇,從感受入手並不現實,因為感受和精神世界裏的其他意識攪在一起,難以分割,而另一個選擇——從物質入手倒有可能。要解決的問題是,“物質”這個詞範圍太大。如果籠統地從“整個物質世界”入手,恐怕無從下手。
因此,我們有必要把五蘊中的第一項(“色”)限製清楚、明確所指。有人可能奇怪,怎麼在“五蘊”中,意識占了四種,而大千世界卻用一個“色”就概括了呢?
別忘了,佛教可是唯心主義。對佛教來講,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即“色蘊”。因此,佛教思想裏的“物質”不是所有物質,而是我們能感覺到的物質。
有人會問:“這是不是太唯心了?難道我們看不見、聽不見、聞不到、嚐不到、觸覺不到的世界不存在?”佛學的回答是:它們當然存在,隻是都“與我無關”——即使存在,也不反映到精神世界。與我們有關的或與煩惱和平靜有關的“物質世界”,隻包括我們能看見、聽見、聞到、嚐到、觸到的部分。
為了避免有些朋友糾結於“佛學是唯心主義”的標簽,我額外說明一下:這僅僅是個標簽,不是絕對界限,所謂“唯心”和“唯物”,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任何一方都無法絕對排斥另外一方的存在。有來自我們偉大導師列寧的著名論斷為證:“聰明的唯心論,與愚蠢的唯物論相比,更接近於聰明的唯物論。”這我就放心了。
不僅難以界定,唯心與唯物之爭還可能永無止境,甚至毫無意義。從很久以前,人類就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世界的本質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唯心主義者的回答是:精神是存在的本質,精神決定物質。在東方,以佛教的“萬法唯心”為代表;在西方,以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為代表。相反,唯物主義者的回答是:物質是存在的本質,物質決定精神。唯物主義從希臘哲學起源後,消失了很久,直到近代才通過馬克思主義重獲新生,成為我們中小學課本的必讀內容。
可以說,在人類曆史的漫漫長河中,唯心主義始終是哲學發展的主流,唯物主義可謂哲學中的反潮流。令人欣慰的是,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兩派有停止撕裂人類的傾向,正逐漸走向融合——一種奇怪的融合。因為現代思潮不僅質疑“唯心”,而且質疑“唯物”,提出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存在”?
回到佛學所指的存在——“五蘊”中的第一項“色”——它所包括的“物質世界”被限製範圍後,可以理解為我們感覺器官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別小看這種“接觸”,它是我們一切煩惱的起源:首先形成短期意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接下來,大腦對短期意識的處理形成“五蘊”中的後四項——感受(受)、判斷(想)、反應(行)、及後期的整體意識(識)。
讓我再舉個例子說明吧,假設你走路時不小心被凳子碰到了、碰疼了,意識是從哪裏開始的呢?首先是接觸——代表身體的腿和代表外界的桌子發生了接觸,產生了觸覺,這樣腿和桌子構成了“五蘊”中的第一項“色”(物質)。接著觸覺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糟糕”的感受(受),“怎麼比上次還痛”的想法(想),“我要盡快躲開”的念頭(行),以及對“痛”的整體認識(識)。
就光寫上麵這段話,我起碼寫了十分鍾,改寫了三十分鍾。
大腦用了多少時間?幾秒鍾——它飛速地完成了這五個步驟!要不是我們事後停下來,恐怕沒有人會耐心分析每天中有多少這樣的幾秒鍾。如此之快的意識,對控製妄念的目標來說,恐怕是個壞消息。但好消息是,這些信號的處理並非一步完成,而是分步推進。
——有次序就好辦,就怕沒次序;有環節就好辦,就怕是完整一塊。我們不是要“斷”念頭嗎?那麼環節越多,“斷念”的機會也就越多。
經過這麼多鋪墊,該從哪裏“斷念”呢,從佛學經典中,我們再一次找到了關鍵提示。佛陀在《阿含經》中的“六觸入處經”中平鋪直敘:“如實而知六觸入處……即會解脫”。也就是說,真實觀察眼、耳、鼻、舌、身、大腦(六觸入處),可以切斷煩惱(即會解脫)。至於什麼叫“真實觀察”,我們下一章會講到,現在可以先這樣理解這句話:意識鏈的源頭在眼、耳、鼻、舌、身、大腦,它們既是物質進入精神的門戶,也是外界進入內部的門戶,所以說從“門戶”入手,才可能阻止念頭的升起。
好,念頭的次序和念頭的門戶。到此為止,我們發現了什麼不同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嗯,這就是讀經典的感覺。
佛陀的語言實在太平實了,以至於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個重要的提示。當本書快要收尾的時候,我手機裏收到了朋友發來的一條心靈雞湯短信,是這麼寫的:“不要過分在乎身邊的人,也不要刻意在意他人的事。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讓你悲傷,讓你嫉妒,讓你咬牙切齒。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壞,而是因為你很在意。所以要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你對事不在乎,它就傷害不到你。你對人不在乎,它就不會令人生氣。在乎了你就輸了。什麼都不在乎的人,才是真正無敵的人。”
多優美的文筆,不愧是學文科的人寫出來的。類似的心靈雞湯我讀過不少,它們都隻講清楚了“一半”:不要在乎別人。問題是怎麼做到?如果嘴上總說“不在乎”,心裏卻總在乎怎麼辦?因此,需要在這裏補充“另一半”:不在乎別人,可以從更在乎自己開始。
想一想,為什麼“不要在乎外界”還不夠?原因很簡單:如果簡單切斷與外界的聯係,後續沒有行動、沒有落實。那如何有行動、有落實?方法也很簡單:在不在乎外界之後,把注意力拉回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內部。
這正是佛陀所說的意思。他不僅告訴了我們哪裏不需要關注,而且告訴了我們哪裏需要關注: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和大腦,即我們的“內部”。看似神秘,卻又毫無神秘可言。
看看,繼第一章中的尋寶圖之後,佛陀又為我們留下了尋寶路上的標記。這個標記的密碼在兩千六百年以後被本人接收並破譯出來,盡管我的破譯未必最好,但能給佛陀做翻譯,並且能讓各位聽懂的,恐怕本來也不多吧。
可能你不敢相信:“如實觀察體內的六個地方,就能解決平靜問題嗎,真有這等好事?”能是能,有是有,但需要一定的過程和一定的技巧,所以我們才稱之為一種“鍛煉”。好在難度再大,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沒準希望並不小,沒準你的潛力被低估了呢。
可能你仍有保留:“假設這個方法是可行的,為什麼早沒人告訴我呢?”我隻能說,沒聽說過這套理論的原因,既不是方法有問題,也不是老師有問題,而是佛陀的思想價值被長期埋沒的結果,就像本章開頭所分析的那樣。
在我看來,如果這個跨越了兩千多年時空的方法,真能解決了現代人的煩惱問題,並非不可思議。至少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會有什麼損失。尤其是考慮到現代醫學對“斷煩惱”也束手無策,那何妨全當沒有辦法的辦法試一試,或許這為我們現代人的心靈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呢?
如果總結本章的內容,請記住最關鍵的一句:“念頭是念頭,你是你。”
至此,準備工作告一段落,我們找到了煩惱的根源“念頭”,發現了“念頭不是你”,也對如何“斷念”有了思路。一切就緒,我們要邁出“自我平靜鍛煉”的第一步了。
可另一方麵,我們又惹出了更大的麻煩——如果“念頭不是你”,那誰在想這個問題,誰在看這本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