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分更重要?相對於理論,方法才是重點;可沒有理論,你就讀不懂方法,因此兩部分都很重要。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我已經看過不少關於平靜的書了,難道這本會有所不同嗎?”我想會的。因為本書追問不同、思路不同,回答也自然不同,隻要瀏覽一下本書的目錄,就會多少有點感覺。

為方便起見,我列出了每章的主題如下:第一章,說明煩惱來源於“念頭”;第二章,說明念頭、大腦、自我的關係;第三章,介紹自我平靜最重要的一步——覺醒;第四章,介紹人生正見的三把鑰匙;第五章,分析為什麼“以識破識”效果有限;第六章,分析為什麼宣傳教育對抑鬱無效;第七章,為“心的鍛煉”列出大綱;第八章,關於如何提高定力;第九章,關於如何提高覺知力;第十章,應用覺知去控製負麵思維;第十一章,應用覺知去控製負麵情緒;第十二章,闡述平靜生活的本義及本書的來源。

可以看出,不僅修心沒有捷徑,連讀這本書也沒有捷徑。這是由於我們要講的內容太多,又相互關聯的緣故。

我知道很多書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急躁而鼓勵跳躍式地閱讀,比如“每個部分獨立成章”、“可以不按順序閱讀”,等等。但本書並未提供這種便利。

這就好比烹飪“宮保雞丁”這道菜,本來有五道程序,前後關聯,如果匆忙跳去加醬、加糖,最後很可能變成一道忘記加放雞丁的“宮保花生”。如果各位是急性子的話,那我建議隻閱讀每段的第一句話,這樣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讀完本書,盡管這是一道“沒有加油的宮保雞丁”。

這裏有幾個例外。一是對抑鬱患者、精英人士,或對日本人來說,最好先閱讀第六章的相關專題,然後再按部就班地學習“宮保雞丁”的完整做法。另外還有三處,我都做了“可以跳躍閱讀”的提示。

除此之外,我都建議按部就班地消化本書的大量信息。

雖然修心沒有捷徑,但是不是意味著遙遙無期呢?不,你會發現本書介紹的自我平靜之路,既沒想的那麼容易,也沒想的那麼困難;最重要的是,它根本沒有那麼神秘!

世人遇到自我平靜這個課題,往往走極端。一個極端是“想得太容易”,希望讀完一本書,聽完一堂課,就擺脫了煩惱,甚至有些朋友嫌這還不夠快,恨不得拜一位大師念一個咒語,煩惱就消失了。一旦發覺沒有這麼容易,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覺得太難”,結果輕易放棄、下次重來!

除了“太容易”和“太難”以外,還有一種誤解,就是把“自我平靜的鍛煉”神秘化。一提起心靈的鍛煉,就好像那是與普通人很遠、與現代很遠、與我們很遠的事,好像那是需要拜大師、求神通才成的神秘事。這些當然都是錯誤的。

我的目的,是把“心的鍛煉”世俗化。

什麼叫“世俗化”呢?我們用健身類比一下吧。雖然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但每個現代人都可以通過科學的流程去強身健體,同樣的道理,雖然每個人的根性有高低之分,但我們的心理素質都可以按照一定的科學流程得到提升,從而增強生活中自我平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