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麵夏子琪著大紅紫金刺繡長袍,外麵套中長黑狐皮衣,就算是大冬天,也能看出隱藏在裏麵傲人的身姿。連城玦著同色刺繡長袍,外套灰鼠皮中長大衣,麵目英俊,氣質儒雅。兩人熱情地迎過來,子英向兩人見禮,“長姐好,姐夫好。”
子琪為子英整理一下毛皮大衣,打量半天,笑著挽過子英手臂,“一年不見,又精神許多。院子裏炕早燒好了,回去好好休息。走先進去。”
子英輕輕靠在子琪身上,笑著答道,“謝謝長姐誇獎,長姐一向都是這麼精神。”子英這個長姐,怎麼說呢,說她長得很美,還不如說她長得很妖魅,妖魅入骨,眼睛裏麵總是蓄著水。有時候子英都納悶,娘親長得隻能算端莊,大爹爹長得也隻能算端正,怎麼能生出這樣的女兒,而且還確實是他們的女兒,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變異。
連城玦這邊和城璧幾人正寒暄著,連城玦是城璧的族兄,都是連家男兒特有的儒雅氣質。聽到子琪說‘走先進去’,也對著幾人說道,“先進去,這裏冷,裏麵主母、仲父正等著呢。”
大周習俗夫妻兩方,男方稱女方親娘、親爹為嶽母、嶽父,若在嶽父之上還有‘嫡父’,則隨妻稱‘嫡父’為仲父,和嶽父同等級的其他平夫隨妻稱倌父,稱側夫為叔爹。女方稱男方親娘、親爹為如母、如父,若在如母之上有嫡母,則隨夫稱嫡母,和如母同等級的其他平妻隨夫稱作婭母,稱側妻為姨娘。
結婚後,若是女方當家,一般稱女子主母,喚男子官人,男稱女為妻主,女稱男為夫郎。若是男方當家,一般稱男子公父,稱女子夫人,男稱女為妻子,女稱男為夫君。娘子、相公、太太、老爺是通稱。
幾人複又上了轎,從大門入,穿過儀門、前門、暖閣、中門,進入內門,拐彎往東邊梧桐樹夾道走了約一分鍾,拐彎進入北麵一道拱門上書寫‘承恩門’,一眼就可以看見高高的院牆,正是子英母親的院子。
門內兩邊地裏種滿菊花,現在都被雪掩著,中間一道青石板路,夾道兩邊種著萬年青,約二十幾米,又往西拐,亦是萬年青夾道的石板路,約走了二十幾米,複往北拐,約十米,迎麵便是子英娘親的院子大門,大門匾額上書‘承恩院’。
進入大門便是外院,外院中央設兩人高石牌,石牌上雕刻著陶淵甫的《菊花詞》。沿著遊廊,子英等人進入儀門,儀門內設有一台大理石落地插屏,兩邊對列四張椅子,在儀門下轎,幾個仆從迎上來,其中一個穿藍色棉褂子的中年男子熱切地笑著上前,“喲,小主兒,你可回來咯,家主、大老爺都等著咧。”
“劉鴇爹,你老身體還好?”子英心下歡喜,沒想到是鴇爹來接她。大戶人家,如果是女家主,一般子嗣過了百日宴就要交由親父撫養,肯定不能請奶娘,都是請鴇爹,喂的也是牛奶。子英從小算是被劉鴇爹帶大的,直到十歲有了自己單獨的院子。
“好,好得很,這兒冷。快進去。”劉鴇爹看著這個自己帶大的女孩兒,心裏歡喜的不得了,好半餉才向其他幾人笑道,“大主兒、大官人。”複又轉向城璧幾人,“喲,幾位小官人也來了。”
幾人見過禮,穿過儀門,便是中院,中院兩邊是兩排廂房,東邊是外書房,西邊是食堂(人多時聚會用)。幾人打東廂房青石檻過,又進入一道圓形朱門,迎麵便是子英娘親的正院,屋子約有兩層樓高,屋子兩邊是用低矮白牆圍成的小院子,東院是大爹爹的院子,西院是子英親爹的院子,十歲以前子英就住在西院。
沿著東院遊廊,子英幾人到達子英娘親正屋大門前,門兩邊幾個二十來歲小廝,其中一個錦衣清秀小廝為子英等人掀開簾子,“大主兒,可把小主兒接回來了。”
子琪笑笑,“母親、父親都在?”
“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