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宏指出,據統計,《論語》提到“禮”就多達76次[]。而據我們統計,《論語》中從使用頻次上看,“禮”字出現了75次。“禮”就是在民俗基礎上產生的用以調節和規範社會關係的基本準則,是人類文明長期演進的結果。據考證,原始社會的初民生活中已有原始禮儀的萌芽,其產生的原因是祭神,最初表現形式是圖騰和禁忌。李澤厚先生經考證也認為,古代“禮”是頗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則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因此,根據以上解釋,我們大致可以將祭祖、祀神看作原始禮儀的起源(參溫寒露)[]。
楊建宏指出,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時奴隸製度已經趨於瓦解,用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孔子向往有秩序的西周製度,多次說自己“從周”,表示如果能夠從政,他要在東方建立起西周的製度,“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楊雲鵬指出,孔子所講的“禮”,就是處理社會中各種人際關係的法度和規矩,是指西周以來的典章、製度和儀節,即周禮。王明翠認為孔子所倡導的禮,便是周禮。在他看來,因於殷夏的周禮是最完美的。他本人非常向往周朝的禮儀。王誌峰認為,孔子所提倡的周禮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周禮,而是西周舊封魯國所保存下來的經過春秋社會生活損益的禮。孔子用仁的思想對這樣的禮進行改造,重在滲透和實踐仁愛精神,就形成了以仁為中心的獨特的禮製體係了。我們以為,王誌峰所論述的更符合客觀事實,也更有道理;所以我們讚同王誌峰先生的看法。
孔子提出禮的原因。賴誌淩、王江武有一段很好的解釋,暫錄如下:孔子敏銳地覺察到禮的崩潰不僅在人性的弱點,亦與周禮日漸走向絕對化、形式化密切相關,人們過多地為禮的外在表達所囿,導致對禮的僭越或漠視,而忽視禮的意義所在。孔子試圖揭示出在禮的背後所蘊涵的象征性意義性的東西。孔子認為禮樂不僅僅是形式的東西,其背後蘊涵著更為深刻的內容。孔子實際意識到仁與禮分屬於經驗和超驗的層麵,經驗的東西必須由超驗的東西來收攝。而超驗的東西在收攝經驗的同時亦在經驗的層麵得到展開和落實。超驗脫離經驗或者說意義與規範背離,那麼無論是超驗還是經驗或者意義還是規範都會成為一種無規定性的空洞。因此,要重新確立禮製秩序,就要克服禮的形式化傾向,對禮作出新的詮釋,賦禮以新的內涵[]。
(一)《論語》“禮”的權威性和全麵性1.“禮”的權威性王誌峰指出,孔子的禮是具有權威性的。製禮的主體應當是代表國家權威的天子,因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
正是因為禮出自於天子,所以它具有很強的強製性。如: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齊之以禮”是主張和要求對人民施教,也即讓人們懂得禮。不僅如此,而且從以上話語我們不難看出,禮規定了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行為方式,具有很強的強製性。龐伯生認為,這要求人們從精神上做到自我抑製,從視聽言動的感性經驗上符合禮的規定,做到內聖,這種與禮相結合的仁帶有倫理規範的意義[]。這個看法是具有道理的。
孔子指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表明他是把社會的禮製秩序看作天道的體現[]。
王誌鋒認為,孔子的禮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法,是一種倫理法。在整個倫理法體係中,仁愛精神是其核心,不管是民俗或者是國禮,無不浸透著孔子仁者愛人的指導思想。
2.“禮”的全麵性蔡尚思認為,《論語》言禮者四十餘章,自視、聽、言、動與凡事親、教子、事君、使臣、使民、為國、莫不言禮[]。而王誌鋒則認為,禮包括了政治、軍事、司法、行政和道德文化、宗教祭祀等各個方麵,而涉及國家重要製度的政治、軍事、行政等方麵是依靠國家強製力來保證實施的,具有現代國家法律的特征。龐伯生認為,《論語》中的禮包括禮意、禮製、禮法、禮品和禮儀等內容,並且是人們相互間履行的法則,廣泛地指一整套維係國家、社會正常秩序的禮法製度及其規範[]。
這裏以葬禮為例進行說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孔子認為,隻要把這些事情處理得好,對於獲得人心,維係社會的運轉,關係極大。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禦王冊命。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吒。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尚書·顧命》)以上記敘康王在祖廟接受冊命的情況。它對成王死後舉行的葬禮的富麗堂皇的陳設,莊嚴肅穆的氣氛作了詳細的敘述,還對周康王即位典禮時的各個禮節進行的細致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