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禮記·冠義》)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有禮義。禮義的開始,是在於使舉動端正,使言談恭順。禮可以使君臣各安其位,使父子相親,長幼和睦,然後禮義才算建立。
(二)《禮記》中“禮”之適用範疇“禮”在《禮記》中可謂無所不適用,無所不包的。如: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製。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製,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禮記·仲尼燕居》)禮就是做事的方法。如果沒有了禮,那麼手足就不知道怎麼放,進退、作揖和謙讓等沒有了製定的準則。因此,沒有了禮,居處就會失去長晚輩的區別。家族中就會失去和睦,朝上百官爵位就失卻了秩序,戰事就失去了謀劃。軍隊攻戰就會失去控製,宮室營造就會失去法度,量等就會失去法式,五味烹調就會失去時節。音樂就會失去節拍,車輛就會失去形製,鬼神就會失去享用……那樣沒有禮施加於自身並且措置在行事之前,任何舉動都不合適,這樣就沒有辦法來率先引導天下而使民眾團結起來[]。作者在這裏主要從反麵來論述禮之重要性,說明禮是根本。下麵分類加以述說。
1.家國之間的禮我國是一個家國同構的社會。禮適用於家庭,也適用於社會。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記·曲禮》)用禮儀來建立綱紀,使君臣關係正常,使父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夫妻關係和睦。
2.人與自然間的禮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大戴記·禮三本》)崔大華說得好,《禮記》在血緣的、宗法的人倫關係之外又攝入某種非血緣的人倫關係和超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築了一更寬廣的“禮”倫理關係範圍[]。潘斌精準地指出,禮在本質上是對社會進行整合的秩序,但這種對社會進行整合的秩序是以倫理價值為取向的[],可見禮之作用已經滲透到政治和倫理的各個方麵。
國君製定政策,依據的是禮。“禮”是返回到人的本性,從頭遵循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忘記初始的情況。因此先王製禮,必定是根據人的本性和古代的情況的。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設。是故,先王之製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學也。(《禮記·禮器》)禮是返回到人的本性,而遵循自古以來的傳統,不要忘記初始的情況。所以像父母去世,不待人詔告(痛苦從內心發出而啼號哭泣),朝廷聚會必奏樂(是讓群臣返回樂事朝廷的本性);四時祭祀應有醴酒的甜美,而陳設時卻應將水當酒的玄酒居上;如今的割刀鋒利實用,但宗廟中不用它,而用古代的鸞刀;細軟的席子很舒適,但郊祭時不用它,而用粗糙的草墊子(這些做法都是循古而不忘初始的情況);因此先王製定禮,必定是根據人的本性和古代的情況的,所以可以闡述其中的涵義而多加修習(參文白對照《十三經》)。
3.人與人之間的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來而不往,這是不禮。因此它顯示了朋友之間要有來有往,這樣相互之間的友誼才能長久。
禮,始於謹夫婦,為宮室,辯內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於夫之楎椸,不敢藏於夫之篋笥,不敢其楅浴。(《禮記·內則》)禮,是從鄭重小心地處理夫婦間關係而開始的。構造宮室,分辨內外;男子住在外麵,女子住在裏麵,宮深門固,還有寺人等把守;男子不能入內,女子不能出外,等等(參文白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