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家是有禮法製度作為基礎的,隻有以“禮”為紀,才能“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和夫婦”。
言偃複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淆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禦、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禮記·禮運》)禮是古代君王用來奉行天道的,用來治理人情的,所以失去禮便不能生存,得到禮才能夠生存。禮必須根據上天,效法大地,分布至鬼神,貫徹到喪、祭等禮儀上。因此聖人用禮來教育人民,而天下的國家才可能納入正軌[]。可知,禮是古代君王用來承行天道的,用來治理人情的。失去禮就不能生存,得到禮才能生存。因此聖人用禮來教育人民,而國家的治理才可能走入正軌(參文白十三經)。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製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禮記·禮運》)禮是國君治國的重要工具,用來辨析嫌疑,顯明幽隱,敬奉鬼神,考定製度,辨別仁義,治理政事,使國君的地位稱固和安穩[]。如果不講求禮儀,臣子就會背叛,社會就會發生動亂,民眾也就不會歸順,那麼國君的地位就會不安穩。
為政以禮,禮其政之本與。(《禮記·哀公問》)可以看出,禮是國家政策的根本,國家施政,應當要以禮為先。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摯請見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夏後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於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魯國有個叫周豐的人,哀公見了麵拿禮物去拜訪他,而他推辭說不可以,因為是以尊見卑,不符合禮儀。有虞氏沒有對民眾施行他的教化而民眾卻信任他;夏後氏沒有對民眾實施他的教化而民眾卻敬重他,這是因為有虞氏實施了禮的原因。周豐說得十分精彩:在先民的廢墟間、祖先的墓地上,沒有人教民眾悲哀,而民眾自己會悲哀。在神社、宗廟中,沒有人教民眾敬重,而民眾自己會敬重。殷人作出盟誓,民眾才懂得盟誓;周人要會盟,民眾才起了疑心[]。如果沒有禮義之心來對待民眾,即使用種種方法來團結民眾,民眾也會作鳥獸散的。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禮義來對待民眾,這樣可能會導致民眾解散。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裏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禮記·經解》)禮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就像用秤來稱量輕重,用繩墨來定曲直,用規矩來測畫方圓。尊奉和履行禮的人,稱為懂道理的人。禮是以敬、讓作為道理的。因此,用禮來奉祀宗廟便會恭敬,用禮進居朝廷便尊貴與卑賤各有位次,用禮相處在家庭中便會父子相親、兄弟和睦,用禮相處便會長幼年輩秩序井然[]。由此可見,禮對於國家的治理是多麼的重要。
3.禮是個人立根之本禮能使人際關係安順,沒有禮就會危傾。如: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禮記·曲禮》)禮能夠用來培養人的義理,也能用來觀察人心的好壞。如: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禮記·禮運》)如果失去了禮製,那麼用什麼來節製人的七情呢?那麼用什麼來培養人的十義呢?如果沒有了禮,那麼用什麼來了解人心的好壞呢?
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做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禮記·禮器》)想明察事物又不經由禮是不可能得到的。不依禮來做事,就不會得到他人的敬重;不依禮來說話,就不會得到他人的誠信[]。因此,可知,禮是事物的法度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