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中國的坦克修理工
在加萊海峽省的日子裏,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讓文祥滿是揪心和傷感。不是為華工的遭遇傷懷,就是為祖國的落後傷感。
但當文祥來到愛蘭的時候,卻看到了驚喜,心中升起了讓人滿懷激動的希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之戰中,英軍首先使用了坦克,這也是全世界在戰場上第一次使用坦克。雖然在戰場應用中,不是那麼完美,但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高端利器,在整個索姆河之戰中,英軍才出動了40多輛。可想其珍貴程度。
英軍在加萊海峽省的中部愛蘭設立了一個坦克團的中心修理廠,修理廠的一個車間聘用的全部都是中國人,其中有車工,鉗工,鉚工等諸多工種都是中國人在幹。儼然就是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工廠。
看到這樣的情景,開始文祥還在納悶,作為英軍的高端利器,怎麼讓中國人在進行維修呢,用英國人那苛刻的目光怎麼就放心了呢。
等到華工們都下班了,文祥就走到華工們中間,和他們聊了起來,原來這批華工在國內的時候,就在現代化工廠裏上班了。
開始文祥還不清楚在中國已經有一些這樣的工廠了,聽華工們一說,才明白過來。
清晚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為中國建立起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
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製器為先”。
然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製器之器與製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清朝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
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
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係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