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人27(1 / 2)

可恥下場

孫林的跋扈一開始就引起了孫休的不滿,他即位之初就想除掉孫縛,但因時機不成熟而暫時拖延。但這一天的到來是遲早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一天,孫林攜帶牛酒進獻孫休,孫休沒有接受,他就帶到了左將軍張布那兒。暢飲了一陣子之後,孫林口出怨言說:“當初廢掉少主時,許多人都勸我自立為帝。我以為皇上賢明,因此迎接他。今天的皇帝沒有我就立不了,可我現在奉獻酒禮而遭拒絕,看來我在皇帝的心中與其他大臣沒有什麼區別呢,應該另作圖謀了。”張布將這番話告訴了孫休,孫休聽後不露聲色。他恐怕孫林有變亂,因而多次加以寬賜,又再加封孫恩為侍中,與孫琳一道審閱公文。有人告發孫林心懷怨怒,侮辱皇上,想要造反等等,孫休就把這人抓起來交付孫林,以顯示自己對孫林的信任。孫琳殺掉了這個人,由此更加恐懼。他托孟宗說情,請求去武昌駐守。孫休允許了他,命令孫琳統領的中營1萬多精兵與他隨船同往。所提取的武庫兵器,也一並交給他。將軍魏邈勸孫休說:“孫林屯駐外地一定會有變亂。”武衛士施朔又報告說:“孫琳準備造反已有跡象。”孫休暗中詢問張布,張布和丁奉商議,準備在臘日聚會時殺掉孫琳。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二月初七日,建業城中有民謠說明臘日祭祀將會發生事變,孫林聽到後,心中不悅。當夜大風拔起樹木,揚起沙石,孫林更加恐慌。初八日的臘祭,孫林假裝說有病,孫休執意要請他,派出使者十多批。孫琳迫不得已,準備前往,眾人都阻攔他。孫林說:“國家屢發詔令,無以推脫,不過可以先布置好軍隊,叫府中假裝失火,這樣我就可以即刻返回了。”於是前往。隨即府中起火了,孫林要求回去,孫休說:“外麵兵卒自然是很多的,不用再勞煩丞相親自回去。”孫林執意回府,起身離席。丁奉、張布示意左右武士將孫林捆住。孫林叩頭說:“我願意流放交州。”孫休說:“你當初為什麼不把滕胤、呂據流放,而要殺死他們呢?”孫琳趕忙又說:“我甘願沒身充當官府奴隸。”孫休又說:“為什麼不將滕胤、呂據沒身為奴呢?”接著就處斬了孫林。又讓人拿著孫林的頭命令他的部眾說:“曾與孫林同謀的人都可以免罪。”放下武器的有5000餘人。孫閩乘船準備北逃投降魏國,被追上殺掉。接著,孫休又誅滅了孫琳家族,讓人挖掘出孫峻的棺槨,收取他的印綬,將他的棺槨削砍掉一部分再埋葬,這是因為他殺害公主魯育等人的緣故。

孫林死時28歲。孫休恥於和孫峻、孫琳同族,因此特地削除他們在家族名冊中的記載,稱他們為故峻、故琳。

3.文化科技思想

陸績

陸績(187年~219年),三國時學者,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陸康,武陵守。博學多識,星曆算數無不涉覽。陸績曾作《渾天圖》,注《周易》,撰《太玄經注》。受命南征,罹疾遇厄,卒年僅32歲。另著有《注歸藏》、《周易日月變例》、《注京房易傳》等。

陸績出身官宦世家,陸閎“建武中為尚書令”,其孫陸續“仕郡戶曹史”,後“辟為別駕從事”。陸續生三子,長子稠,廣陵太守;中子逢,樂安太守;少子褒,“力行好學,不慕名,連征不就。”褒子康為廬江太守,陸康少子為陸績。

陸績是漢末廬江太守陸康之子,自幼聰明過人,知禮節,懂孝悌,尊重長輩,孝敬父母。6歲那年,於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贈的桔子,陸績舍不得全部吃完,深藏三枚於懷中。臨行告辭、躬身施禮時桔子落地。袁術問道:“陸郎作賓客怎麼還藏著桔子?”陸績跪而回答:“留三隻桔子欲回去送給母親品嚐。”袁術聽罷驚奇不已。從此以後,陸績懷桔便傳為佳話。元代郭居敬將其編入《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