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人23(1 / 3)

分割荊州

到後來,孫權為了集中精力和劉備爭奪荊州,便和曹操講和了。曹操見無法取勝,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荊州原是為了聯合劉備抗曹暫時借給劉備的,後來孫權想和劉備聯合奪取巴蜀即現在四川一帶,但劉備想以後自己獨占,攔截孫權的軍隊不讓通過。劉備後來真的得到了益州,孫權氣憤不已。

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借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最後因為曹操進軍關中,威脅了劉備後方,劉備提出講和,孫權也因為兵力不足,結果雙方商議將荊州地區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劉備管轄,而長沙、江夏和桂陽劃歸江東。其實孫權並不滿足於此,他想以後借機再奪取整個荊州。魯肅也常勸說孫權要和荊州的守將關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孫權於是提出和關於結成兒女親家,但關羽卻將求親的孫權使者大罵一頓,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嫁給孫權那窩囊廢一樣的兒子。這使孫權非常生氣,於是下決心奪回全部荊州。

開始,孫權怕自己的軍隊無法打敗關羽的守軍,一時沒有什麼良策。這時大將呂蒙獻出一計:“現在關羽正在圍攻襄樊,但他卻在荊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沒將軍隊全部調往襄樊,主要是為了防備我們偷襲。現在我先假裝有病請假回都城休養,關羽對此不會有懷疑的,因為他知道我平時就有病,回來時我再帶走一部分軍隊迷惑他。這樣,關羽必然會放鬆荊州的警惕性,然後肯定會將大部分軍隊調往襄樊去的。那我們便可以在夜間偷偷進軍,偷襲荊州必然成功,到那時荊州就會落入我們手中,關羽也能斬殺。”

呂蒙和孫權依照計策行事,等呂蒙回來後,孫權便派了一個無名的儒將陸遜去接替呂蒙的職位。這個陸遜也並非等閑之輩,以後就是他火燒了替關羽報仇、發兵來攻的劉備八百裏連營,最後使劉備連病帶氣死在了白帝城。陸遜到任之後,馬上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地吹捧關羽,說他神勇無敵,自己仰慕已久,請以後有機會多多指教。關羽見信後便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就像呂蒙他們預料的那樣,將荊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調到襄樊助攻去了。

孫權得到信息之後馬上發兵,他讓呂蒙為先鋒沿江前進,趁黑夜俘虜了江邊的守軍,然後向荊州其他地區進軍,到了南郡時守城的糜芳很吃驚,沒想到江東的軍隊會來。因為原來就和驕橫的關羽有矛盾,加上兵力無法守城,糜芳便開城門投降了。呂蒙對關羽部下很照顧,沒有妄加殺戮。

關羽知道南郡失守後,連忙撤兵南下,然後派使者到南郡探聽消息。呂蒙熱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和關羽將領的家屬們見麵。呂蒙這一手軟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後,將領們聽說自己的家屬照顧得比原來還好,便沒有了收複南郡的士氣了。關羽見將士們毫無鬥誌,隻好到麥城(即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固守,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將旗幟和假人樹立在城牆上,自己趁夜突圍。將士們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隨他僅有十幾個親信。孫權最後還是將關羽父子抓獲,開始不想殺關羽,但眾人一致勸說,最後將關羽父子斬首,荊州到此全部奪回。後來人們便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成就,而用"走麥城"形容一個人的失敗和挫折。

在孫權收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兒子曹丕建立了魏國。孫權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奪取荊州,便和魏國講和,還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稱臣祝賀。曹丕也很高興,封孫權為吳王。這都是當時的互相利用的一種方式,等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又會變成仇敵。

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的消息傳到江東後,眾人議論紛紛,孫權很大度,說漢高祖劉邦就曾經接受了項羽的漢王封號,後來卻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現在我接受曹丕的封號也不過是暫時的。後來曹丕借故又向孫權索取象牙、翡翠等珍寶,孫權也認為很劃算,說這可以換來江東的平安。孫權的謙卑麻痹了曹丕,使他能夠集中力量來防備劉備。

後來,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借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為借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也同意了。

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采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裏遠。第二天,曹丕一見,以為江東早有防備,隻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在公元229年,孫權趁魏國小皇帝在位、江東與劉備的蜀國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國,這就是曆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孫權的晚年

孫權和文武大臣們的融洽關係在三國中是很有名的,有人誣告大臣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和蜀國私通情報,孫權不但不信,反而說自己和諸葛瑾是最要好的朋友,誰也不能離間他們。大將陸遜鎮守荊州時,孫權專門又刻了一枚自己的印信給他,讓他全麵負責和蜀國的交往。

在公元221年,江東的使者趙谘奉命出使魏國,曹丕問他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趙谘很自豪地回答說:“我主是個既聰慧又富有膽略的明君。”曹丕聽了很不高興,問趙谘為什麼這麼說。趙谘說:“我主從百姓中選拔任用魯肅,這是他的聰明之處。在士卒中提拔呂蒙做將軍,這是他的明智之處。俘獲了於禁但不殺戮,這是他的仁義寬厚。奪取荊州但兵不血刃,這是他的智慧過人之處。現在占據荊州、揚州和交州,虎居天下,這是他的強盛之處。不惜屈身向陛下稱臣,這是他的過人的謀略。”趙谘說得曹丕連連點頭。雖然趙谘作為使者,肯定會替自己的主子吹噓,但孫權確實也是個很出眾的三國人物,他能團結文武大臣開拓、保衛江東廣大的領地,就說明了趙谘所說並非全是吹噓。

對待文臣愛護有加,對待為國效命疆場的戰將更是照顧、愛惜。呂蒙得病時,孫權讓他住到了自己的內殿養病,然後以重金請來名醫給他醫治,孫權常去探望呂蒙,但又害怕打擾得呂蒙太累了,於是命人在牆上偷偷鑿了一個小窟窿來探視。看見呂蒙吃了點飯就非常高興,後來病重時孫權又到床前探望。孫權的良苦用心還是沒能挽留住呂蒙一命,這使孫權很長時間痛苦不已。將軍周泰多次舍生忘死地保護孫權,有一次為了救孫權,自己身上受了十二處傷。後來周泰統領的其他將領不服,孫權便設酒宴招待眾將,然後讓周泰當眾脫下外衣,讓周泰一一說出各個傷疤的來曆。使眾將對周泰心服口服,甘心聽從他的調遣。孫權確實向他的哥哥孫策所說的那樣知人善任,而且能團結眾人齊心協力,共同發展江東的勢力。孫權的領導才能和領導藝術很值得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學習。

但是,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隻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幹脆,讓家人從裏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