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人22(1 / 3)

吳國太

吳國太是孫權的母親吳氏,是孫堅的正室,史傳中稱為吳夫人。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吳太夫人。吳夫人,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但也象曆史上許多傑出的女性一樣,沒能在正史中留下她的芳名。據《三國誌》吳書《妃嬪傳》記載:她本是吳郡人,吳郡的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是個大範圍的地理概念;也有一種說法是現今的浙江省建德市人,當時屬於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市)。父親吳輝,字光修,曾做過東漢的奉車都尉,官至刺史。由此看來,吳氏家族也應該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勢力的。吳輝去世後,葬在了姑蘇山西北、胥口的東岸。父母雙親過世後,吳氏就與弟弟吳景一起,舉家遷到了錢唐(今浙江杭州市),投靠在親戚家中。年方及妍的吳氏出落得美豔絕倫,又加上有學識才智,因此來錢塘後也算得上是個遠近聞名的大美人了。

年輕的孫堅知這後,就想要娶她為妻。那時,孫堅因為與父親一起乘船到錢塘去,在錢塘江畔隻身智捕海盜,追殺盜賊,保護了商旅的財物,而名聲大振,被郡府任命為緝捕盜賊的武官,因此也算是有點權力的小官吏了。但沒有想到吳氏的親戚都嫌孫堅輕佻狡詐,不夠穩重,而孫氏家族的門第也不算很高,所以就想加以拒絕,孫堅感到失望又慚愧,並由怨而生恨。吳氏知道後,恐怕會因為自己的緣由,而給親戚們帶來麻煩與不利,就對親戚們說:“為什麼要為憐惜一個女子而招致災禍呢?如果我找不到好丈夫,那也是命中注定的。”在吳氏的勸說下,親戚們同意了這門婚事。

這樣看起來,孫堅能夠娶到吳氏,很有點逼婚的意思,但吳氏對孫堅的才幹也肯定是多少有所了解的,更重要的是,孫吳兩家的聯姻,無形中消彌了孫堅可能會對吳氏親戚的仇怨或不利,並使孫、吳兩族緊密地給合在一起。後來,吳夫人之弟吳景帶領部屬跟隨孫堅父子北戰南征,為創建東吳基業立下了赫赫戰功,使是明證。而孫堅與吳夫人倆,婚後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雖然有可能倆人是聚少離多,但他們卻生育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算是對這段婚姻的最好注解。

據《搜神記》載,孫堅夫人吳氏,孕而夢月入其懷,既而生策。及權在孕,又夢日入其懷,以告堅曰:“昔妊策,夢月入我懷,今也又夢日入我懷,何也?”堅曰:“日月者,陰陽之精,極貴之象,吾子孫其興乎!”果然後來家運昌盛。

在東漢末期的動亂年代裏,作為地方將官的孫堅,往往是常年征戰在沙場上,而撫養、教育兒女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吳夫人的身上。而吳夫人教育兒女也很有辦法,總是寬容、誘導,諄諄教誨,讓兒女自己領悟,明辨是非,這對於子女的成長是大有稗益的。下麵的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吳夫人在教育兒子孫策、孫權兄弟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方麵,有著重要的影響。

孫策可以稱得上是東漢末年的“戰神”,年輕有為,二十幾歲就率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渡江轉戰,以迅雷之勢,很快攻下了丹楊、吳郡、會稽,成為了執掌一方的統帥,為開創東吳大業奠定了基礎。

孫策的為人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很會用人,說話又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士人、百姓的擁戴,士民都願意為他拚命效忠。但孫策的性格也有剛毅、倔強的一麵,這又很象他的父親孫堅,存在著缺陷,有時處理事務顯得輕率、急躁,而一旦發起脾氣來,則是不計後果,固執而強強,聽不進不同的意見。

據《三國誌》注引《會稽典錄》記載:會稽郡的功曹魏騰,字周林,是個性格直率、剛毅不阿的人,辦事堅持原則,決不會以長官的意誌行事。有一次,魏騰違背了孫策的意旨,激怒了孫策。孫策為此火冒三丈,大發雷霆,決意要殺死魏騰。下屬們見孫策發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勸說,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解救魏騰。吳夫人知道後,就站在了水井邊要跳井自殺,侍從報告了孫策,孫策急忙前來看望母親。這時吳夫人倚扶著井沿對兒子說:“你剛剛立足江南,好不容易開創了一個新局麵,很多事務尚在草創之中,根基還沒有穩固。當務之急是要禮賢下士,舍棄他們的過錯,表彰他們的功勞,這樣人們才會來投奔你。魏騰功曹辦事遵守法度,盡職盡責,你今天要是殺了他,那麼明天大家就會背離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禍臨頭,還是先投井自殺了省心。”孫策聽了母親的訴說,心中大為震驚,馬上省悟了過來,領會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於是立刻釋放了魏騰。

吳夫人機敏地現身說法,使孫策能清醒地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反省自己的錯誤,自覺地釋放魏騰,而不會再加以追究。這既反映出了吳夫人的智機敏銳,教子有方,又可以想見吳夫人對這件事的重視。

魏姓家族是會稽郡的望族之一,他們在會稽郡乃至江東地區都有較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孫策剛剛據有江東,處於開基創業之時,根基還沒有穩固,勢力還沒有壯大,會稽郡以及江東的一些大族,有的還處於敵對頑抗的狀態,沒有完全歸順;有的還處在徘徊觀望之中。孫氏要想立足江東,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才是永久之計。對於魏騰的處置,孫策在發怒時殺了他,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其影響則會是很大的,它會影響到一些大族的歸順去就,甚至激起更堅決的抵抗。孫夫人能清醒地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以及它所產生的負麵影響,並能及時地現身說教,義釋魏騰,這對穩定江東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響。

孫策、孫權兄弟能夠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廣攬英雄,可以說與吳夫人的教育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據說孫策的母親吳夫人是建德市梅城人,建德市區在當時也是屬富春縣的。現在梅城古鎮還保留有一口“六合古井”,相傳就是吳夫人倚井教子、保釋魏騰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喜歡稱它為“教子井”。直到今天,“教子井”的水還清冽可飲,“六合古井”幾個字也清晰可辨,從而使得這口古井,成為了傳統美德教育的好素材,也是人們暢遊三國景觀的好去所。

孫策

孫策是孫堅長子,字伯符。因堅經常征戰在外,所以把家屬留在壽春,堅死時,策年十七,已經交結知名之上,在江淮間著有聲譽。

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往見袁術,術甚奇之,但不肯還其父兵,時術用策舅吳景為丹楊太守,術令策去丹楊募兵。策募得數百人,遭到涇縣大帥祖郎的襲擊,幾乎喪命。策又往見術,術還其父兵千餘人,並表策為懷義校尉。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但結果用了別人。後遣策攻廬江太守陸康,對策言:“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可是策攻克廬江後,術又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更失望。

這時揚州所管轄的地區,除長江以北的九江和廬江兩郡外,尚有江南的丹楊、吳、會稽、豫章四郡。漢朝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係競州刺史劉岱之弟,兄弟皆當時名士。揚州州城本來在壽春,後壽春被袁術占據,劉繇就把丹楊郡郡城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作為州城,劉繇把袁術所用的丹陽太守吳景趕到江北,派遣樊能、於麋屯橫江津(今安徽和縣東南),張英屯當利口(今和縣東),以拒吳景等。景等攻樊能等,年餘不克。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請準袁術,前往援助吳景。策原隻有兵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及到曆陽(今安徽和縣)眾驟增至五、六千人。於是渡江攻劉繇牛渚營,獲得了許多糧穀和戰具。這時投靠劉繇的原彭城相薛禮屯據秣陵城,原下邳相笮融屯據秣陵城南。孫策把他們擊破以後,進擊劉繇於曲阿,繇棄軍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