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中華絨螯蟹需求量日益增大。中華絨螯蟹池塘養殖技術要求主要有:一是實施魚蝦蟹混養。在主養中華絨螯蟹的池塘中,每畝放養規格在120~160隻/千克的扣蟹800隻左右,套養青蝦種10千克左右,3~5厘米鱖魚苗10~15尾,另再套養少量花白鰱。二是實施水體生態修複。需種植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水草。三是進行水質調節。利用光合細菌、複合菌等生物製劑調節水質。
每畝約需投入資金2500餘元。包括防逃設施建設,養殖設施配套,購買魚蝦蟹種、飼料,以及水電、藥物、人工和塘租等投入。一般畝效益可達1000~2000元。
項目2培育扣蟹
近年來,過度捕撈、水質汙染導致天然蟹苗資源逐漸減少,進而催生了河蟹人工育苗技術的發展。
收益分析,養殖扣蟹苗種麵積視具體情況可大可小,這裏以10畝為標準核算成本:池塘投入每年3500元、大眼幼體投入4000元、螺螄和飼料8000元、其他2000元左右。合計17500元。產出:嚴格按照技術標準養殖蟹種,每畝可產出規格140~200隻/千克的蟹種100千克,10畝水麵共計可產出1000千克,價格按50元/千克計算,總收入達5萬元。收益:50000元-17500元=32500元,畝均收益可達3250元。
專家提示
扣蟹苗種培育對技術要求嚴格,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技術標準來執行,並且盡量選擇優質的大眼幼體來放養,否則容易造成養殖失敗。養殖戶在養殖蟹種之前應確定好銷售渠道,視渠道情況而定養殖與否及養殖的麵積。
項目3觀賞魚養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條件的改善,人們更注重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觀賞魚色彩豔麗,有一種自然、原始、古樸的美。飼養觀賞魚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可使人放鬆身心,緩解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因此逐漸成為新時期家庭消費的新時尚。許多養殖戶亦看到觀賞魚巨大的增值空間,因此紛紛投資觀賞魚養殖。幾乎所有的省、市都有大小不等的觀賞魚市場和觀賞魚養殖場,觀賞魚產業可謂蓬勃發展。
技術要求:初接觸觀賞魚養殖,最好從養殖技術較為簡單的錦鰓和錦鯉養起,等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再養殖金魚。相對而言,金魚的養殖技術難度較大,對水質、飼料、防病的要求要高一些。一般剛開始養殖,建議規模以10~20畝為宜,養殖者最好能有養殖食用魚的經驗和技術,這樣更容易成功,放養魚苗一般在6月底,7、8、9三個月是適合觀賞魚養殖的最佳季節,溫度比較適宜觀賞魚生長,10月份即可起捕上市。
投入:按養殖1畝觀賞魚計算,每畝投入2000元左右,其中:魚苗800元,飼料從魚苗到養成約需120天,飼料投入約800元,承包費每畝400元等。
收益:按養殖1畝觀賞魚計算,可產商品魚400千克,每千克批發價格16~20元,共計收入接近8000元。按照7000元計算,除去成本2000元,每畝純收益達5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觀。
專家提示
放養魚苗前,一定要清塘,不能有其他水生動物,如野雜魚、蝦等,以免魚苗被吃掉,造成損失;經常換水,保證水質,以免因缺氧導致觀賞魚死亡;如果用水泥池養殖觀賞魚,則在氣溫偏高的時候,要適當遮陽,防止水溫過高,燙死燙傷魚苗和幼魚。
項目4黃鱔養殖
黃鱔味美,有滋補保健及藥用功能,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黃鱔野生資源已不多,除了四川、湖南、湖北有一定分布外,其他地區產出很少。因此,人工養殖黃鱔具有廣闊的利潤空間。
技術要求:目前黃鱔在養殖方法上有工廠化養殖、水庫網箱養殖和庭院養殖、稻田養殖等。利用稻田養殖黃鱔,黃鱔可攝食水生昆蟲及幼蟲,有利於水稻生長,水稻本身也為黃鱔棲息創造了條件,互生互利,既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也收獲了一定數量的黃鱔,綜合效益顯著,是農民致富、增加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利用網箱養殖黃鱔,是目前一個比較好的養殖方法,風險相對比較小,效益要高一些。
投入與收益:按養殖1畝黃鱔計算,各項總投入約9300元。飼養3~5個月可養成商品鱔,產值可達2.27萬元,一個養殖周期每畝收益約1.3萬元。
專家提示
黃鱔雖然市場看好,但養殖技術要求比較高,而且黃鱔易發病,因此,養殖黃鱔前應注意學習相關技術,最好能參加正規培訓,掌握全套養殖管理技術。
項目5生態高效養殖池塘青蝦
青蝦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是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名貴水產品,還可供出口。青蝦適應性強,具有食性雜、生長快、繁殖能力強等特點,當年5~6月產出的幼蝦苗,在環境條件好、飼料豐富的情況下,2~3個月就能長成大蝦。發展青蝦養殖是當前農村一項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簡單易行、大有可為。
關鍵技術要求:改進放養模式,控製幾代同堂;調整養殖密度,提高上市規格;實施水體生態修複。每畝約需投入資金2000元,用於購買蝦種、飼料及水草、水電、藥物等投入,一般畝效益在1000~2000元。
項目6長江網箱養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加上長江野生漁業資源的不斷衰竭,“江鮮”的價格正在一路攀升,刀魚、河豚更是接近天價。長江網箱養殖是利用獨特的江水資源,進行江鮮品種的規模養殖,既保證了江鮮的品質,又解決了市場短缺的問題,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長江網箱養殖技術主要有選址技術、網箱養殖技術、長江水流控製技術、養殖自身汙染控製技術等幾個方麵。長江網箱養殖的投資可以因地製宜,視養殖規模和經濟承受能力決定,一般情況下,每平方米的網箱(包括附屬設施)投資額在100元。
長江網箱養殖的產出十分高,每平方米可產各種江鮮商品25~50千克(是池塘養殖的50倍左右),經濟效益達1000元/米2。該項目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朋友創業的最佳選擇之一。
項目7泥鰍
泥鰍是一種常見的野生小魚類,肉質細嫩,清香鮮美,營養價值高。泥鰍還是藥用魚類,味甘性平,暖中益氣,滋補壯陽,消渴利尿。泥鰍銷路好,售價高,還是出口的水產品之一。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及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市場十分暢銷。據統計,僅國內市場每年泥鰍需求量即達8.7萬噸,前景十分廣闊,單靠捕捉天然資源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開展人工養殖大有可為。
收益分析:泥鰍養殖具有成本大、周期短、回報率高的特點,從農戶養殖泥鰍情況來看,雖然泥鰍幼苗投放數量、開挖養殖塘大小及養殖規模不相同,但普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因地製宜發展泥鰍養殖業是新時期農民增加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
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等因素,年初開挖養殖池塘,從幼苗投放到起捕出產,每期生長周期平均在100天左右,可達到體重10~20克的上市規格。按1畝池養1期計算,種苗費、飼料費等,每畝每期平均成本共計31200元,每畝可收入48000元,除去成本後,每畝淨收益可達16800元,養2期或3期收入更高。
專家提示
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控製好養殖規模,對一般農戶養殖來說,以一個2畝麵積的池為宜。二是比較容易發生疫病,要注意防範,另外,高密度養殖要注意增氧,防止缺氧泛塘。
項目8鱖魚—蝦—蟹池塘高密度生態混養
創新水產養殖模式,會帶來池塘效益的成倍增加。池塘蝦、蟹、鱖魚混養,能充分挖掘池塘的生產潛力,提高池塘的經濟效益。而且因為所養殖的都是高檔水產品種,市場俏銷,效益很好。按養殖10畝水麵計算,投入共計35800元,共可產出86000元,收益為50200元,平均每畝為5020元。
12水產養殖創業風險在哪些地方?
通過近些年水產養殖災害統計以及各地的反映,水產養殖風險主要來自自然災害。淡水養殖麵臨的主要風險為洪澇災害、冰凍災害、幹旱、病害、汙染及人為破壞等;海水養殖麵臨的主要風險為台風、風暴潮、熱帶風暴等風災,以及赤潮、病害等。
13種養結合模式創業項目有哪些?
主要有林地養鵝、種草養羊、林間草雞生態養殖、林間山豬立體生態養殖、稻蝦共作。
項目1林地養鵝
太湖白鵝原產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地區,該品種肉質嫩,成熟早,且產蛋量大,每隻母鵝年均產蛋60個左右。太湖白鵝主要用於生產仔肉鵝,100天左右即可上市,平均每隻體重3~3.5千克。鵝苗以飼料為主,幼、成鵝主食為天然牧草。
項目2種草養羊
產品主要是提供高效安全的商品羊。在丘陵地區,有很多荒山荒坡,也可利用林間的空地,利用這些地方種植優質牧草發展雜交山羊的養殖。
項目3林間草雞生態養殖
產品主要有苗木、果品、草雞和草雞蛋。在本項目中主要以草雞和草雞蛋為主分析項目設施的情況。
技術要求:丘陵地區有許多林地,利用林間的空地放養蛋用型草雞,提供商品草雞和草雞蛋。建立專用的銷售渠道逐步創立優質品牌,確保產品的安全高效。
投入預算:按每批養殖1000隻蛋用草雞進行預算。養殖的直接成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苗雞1850元、飼料34000元、防疫1500元、雜支500元。直接生產總成本為37850元。(不含搭建的100平方米簡易雞棚,因為雞棚可以用3~5年。)
效益分析:根據市場近幾年來的銷售情況分析草母雞批發價格在每千克22元,草公雞每千克15元,草雞蛋0.9元/個。市場需求一直較穩定。按每批養殖1000隻計算,總收入是54125元,除去生產成本37850元,淨收入為16275元。每年按生產3批核算,淨收入可達48825元。對廣大初創業人員來說,是一條投資小、回報快、風險小的理想創業之路。
項目4稻蝦共作
目前,各地推廣比較多的是稻與龍蝦輪作技術。即待低窪田裏的水稻收割以後,投入龍蝦苗,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餌料飼養,次年春耕前捕撈小龍蝦,接著再種植水稻,於是小龍蝦的糞便又成了水稻的肥料。在稻蝦共作的模式下,稻蝦共生,既能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質量。稻蝦共作每畝地可生產小龍蝦100千克,蝦苗50千克,生態大米300千克,小龍蝦價格按20元/千克計算,蝦苗按30~50元/千克計算,生態大米按10元/千克計算,每畝收入可達6500元,扣除各種投入,每畝收益可達3000多元。從收益上來看,這種立體農業模式擁有不錯的推廣前景。
投入:第一年投入,農戶可視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養殖麵積,本模式按1畝地核算成本,土地租金500元,改造費300元,種蝦費600元,飼料費900元,人工費400元,肥料費100元,設施和設備費350元,其他生產資料200元,稻種費20元,投入共計3370元。從第二年開始,就不需要再進行土地改造和購買相關的設施、設備,且第二年僅需補充部分種蝦,所以種蝦費用會相對減少,按每畝400元計算,因此從第二年開始,每畝地可少投入850元,即每畝地隻需投入2520元。
產出:小龍蝦每畝產量100千克,按20元/千克計算,可收入2000元。蝦苗50千克,市場價格按30元/千克計算,可獲得1500元的收入。此外生態大米每畝產量最少可達300千克,按每10元/千克計算,稻米收入可達3000元。產出共計6500元。
收益:第一年收益為6500元-3370元=3130元;第二年之後的收益(包括第二年)為6500元-2520元=3980元。
溫馨提示
稻蝦共作技術盡管從目前成功的經驗來看,該模式擁有不錯的前景,但農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切不可盲目發展。稻蝦共作模式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農戶如欲發展,請一定要學習掌握相關的技術要點,嚴格按照技術要求來操作,最好到成功的基地實地參觀學習或請有關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小龍蝦、稻米的價格受市場影響,會上下有所波動,農戶可根據自己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決定養殖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