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在農耕社會冷兵器時代,最時髦的當推弓箭。箭是遠距離作戰的兵器。三國時人從小就學射。曹操在兒子曹丕五歲時就教他學射,六歲就能射箭了,兩年後還學會騎射。將門子弟必學射,所以三國善射者很多,像孫權貴為君侯,也是“便馬善射”。但能為陳壽在誌書裏大書一筆的隻有兩人:呂布、太史慈。呂布轅門射戟,“射戟小支,一發中的,諸將皆驚。”(《呂布傳》)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太史慈傳》)。
當時雖已有長刀,但戰將在馬背上多不以它為兵器。關羽著名的那口“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本屬烏有,那是元人雜劇“贈”給他的。《三國誌·關羽傳》說他“策馬刺良(馬良)於萬眾之中”,用“刺”而不用“砍”、“剁”、“戳”、“劈”,可見關羽手持的兵器也該是矛一類。但也有人說,刀法也可有“刺”,如矛(戟)可有“挑”、“撥”的手法。諸說不一,但關羽的兵器不見於史傳。
當時佩刀(短刀)已逐漸替代佩劍。像單刀會的刀就是短刀。所以即使關羽用刀器,也隻能是短刀。至於那青龍偃月刀,據《武經總要》稱,這把在戲劇平話裏走紅的“關王刀”,要到北宋年間方才開爐打煉。
古中國冷兵器:刀和槍
古中國冷兵器,即手器,通常就是指“十八般兵器”。
所謂“十八般兵器”,諸說不一。成書於明前期的《水滸》作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但《馬氏文抄》記明中期嘉靖時武場應試有“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其實這是泛稱,因為同一兵器還可衍生,如粱羽生武俠小說,記劍就有單劍、雙劍(鴛鴦劍,可合並、分開使用)、短劍、長劍。而實際使用於戰場,幾千年的古中國,無非就是刀(含劍)和槍(戈、矛、戟),即所謂“真刀真槍”是也。小說、戲劇舞台上形形色色的冷兵器,多為兵器文化,是不能憑信的。
古兵器是時代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冶煉生產和戰爭形式所製約,而今人著作(含曆史影視劇)卻有將它超前(如先秦出現長刀)或延遲(如十世紀後用劍),撲朔迷離,總是陷入常識的誤區。
古中國,自商周青銅時代就有手器。
在刀廣泛使用前是劍。劍在青銅和前鐵器時代,是大大出過風頭的。春秋前期的劍,整體長度不超過一尺,後期逐有增長,至戰國晚期有達四五尺的(1.4米),當時有冶劍的專業戶,如歐冶子、幹將莫邪。所鑄的劍也由春秋初的青銅發展為鐵劍、鋼劍。近年湖北江陵楚王墓發掘的勾踐佩劍,至今仍青光閃閃,極為鋒利,可見此時冶煉業之發達。但用劍僅是將帥,主要功能是防身。戰國後期、秦漢高層多佩劍,如鴻門宴劉、項和其部屬;也用作裝飾,至於漢魏的蕭何、王莽、曹操和司馬師兄弟等被賜劍履上殿,那是一種高規格的政治待遇了。
此後佩劍者日少,多作為裝飾、禮儀和健身器。而在實戰和護身上,至東漢末期逐漸為刀所替代。
殷周已有短刀,但那時因沙場橫行戰車,刀不如劍利於直刺,但當步兵騎兵作戰時,砍殺更見效率。東漢末武人多愛佩刀,有如魯肅接待關羽的單刀會,乃是雙方將士各佩短刀赴會。《三國誌·甘寧傳》也有淩統、呂蒙的舞刀事。但騎將未見用長刀的(最早見於記載用長刀的是曹操部將典韋,但未記在馬上作戰);騎將用長刀的是西晉時的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晉書·劉曜載記》),蓋當時長刀是超級武器,常人不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