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清代成都公共活動空間的重建:祠廟寺觀、會館公所、宗祠的建設3(3 / 3)

這些集中在城市的宗祠,使分布在各州縣的各支子孫在城市置業購屋,並定時到成都宗祠拜祭舉行節禮,無形中使城市的凝聚力更強了。同時這些城市中的宗祠從住宅民居中分離出來,淡化民居的功能,使住宅內的宗祠轉化為住宅外的公共建築。實際上,宗祠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公共建築,宗祠維係著家族的關係網絡。

三、清代成都宗祠的布局:以邱家祠堂為例

作為一種崇祀性的建築,全族的大宗祠本身的格局要適應儀典的需要,而這些儀典又有一定的規範。所以,宗祠的格局變化不大,為傳統的內院式,大都為三進兩院,以後進的“寢室”供奉神主,以中進的拜殿(祀廳)為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

現位於成都市錦江區龍王廟正街41號的邱家祠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是成都周邊市縣邱家子孫共同出資修建的。過去每逢七月半或清明節,邱姓族人都從各地趕來,在這裏祭祀祖先。

該祠堂是典型的川西建築,原占地麵積約2380平米h,祠堂內原有3個正方形的大天井位於主軸線上,5個規模較小的天井,與廳堂間隔分布。由於這個建築為禮製建築,所以左右兩邊幾乎完全對稱,以廳堂過廊組成。空間上一收一放,富有變化。幾進院子都為石板鋪路,中間是廳堂,回廊相繞。第一進兩邊沒有住房,原建是吹鼓樓,邱祠中軸線上的第二個院子天井內原有一個水池,進去拜祖都是走池子兩邊。後來為了避免洪水侵襲,整個建築的地平被抬高將近500mm,建築內部的高差幾乎全部被填平,水塘也被填掉了。第二進院子周圍的房間為每年宗祠活動時前來拜祭的縣上族人晚上借住之處。最裏頭是正廳,供邱家祖先牌位,也在布置上最為講究本書相關資料來源於筆者2004年對院內居民的訪談以及2006年西南交大建築學院2003級學生孫晉濤、高健、羅斯豪所作的調查。

目前邱祠中共有4個院子,中軸線上有三個大天井,中軸線旁邊另外有一個小天井。盡管目前的院落中已新建了一些房屋,但一百多年前的模樣還是清晰可見,古色古香,建築門洞前左右兩側各有兩個石鼓,大門上還有各式各樣的雕花,院內有高高的門檻,烏黑的大木柱子,青石板的地板,雕花的窗欞。整個邱家祠的格局還相當完整。進門房屋的大梁上還有“子孫……千億”、“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仲冬月初五日”的字跡標誌著其宗祠的身份及建成年代。

邱祠為木結構抬梁式建築。牆體內部用川西民居中經常采用的編竹夾泥牆,這樣的牆體保溫能力較強,且重量較輕。據居民邱先生敘述,整個建築房子兩邊是裙板、木窗門,上麵雕滿曆史、戲劇故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及“十二陰曹地府”等。現在這些已經全部在“文化大革命”中消失了。

邱家祠堂位於成都市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較好。由於是祭祀建築,所以入口考慮到了風水等各方麵的因素,將入口開在並不當道的龍王廟正街上。清代龍王廟正街曾是一派繁華景象,隨著成都的發展,龍王廟街區已經沒落了。現在的龍王廟與耿家巷相連,與城市主幹道相接,被隱匿於樓宇之間,成為一片舊街區。現在這裏依然有一些小商店,出售一些日常用品,服務於現在居住周圍的居民,其商業麵貌還依稀可見。自祠堂變為居住區後,建築中的天井也成了人們休閑交流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