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本集子上的文章是我1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發表的近百餘篇紀實文章中精選而出的,除了一二篇比較“特殊”一點的文章外,選用的大多是被報刊作重頭稿登出的稿子。
書的第一章裏,我選用的是寫家長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好孩子的文章,裏麵大多篇什,還得感謝著名詩人林雪。當時她在《當代工人》雜誌社做編輯,負責一個“教育招數”的欄目,雜誌社社務會每期出選題,她便把這個選題交給我寫,不到一個星期,她就一封又一封的郵件,一條又一條的短信催我按期交稿,硬是被她“逼”出來寫了這些家教類的文章。雖然說的都是孩子發生在家庭與學校間一些平時及容易被家長忽略的細小事情,但如果離開了家長正確的引導,所起的效果恐怕就會不一樣。當類似的事情出現時,做家長的會該如何應對?讀讀它也許對您有益。
書的第二、三、四章,寫的都是些平凡人的感人的動人故事,他們那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堅持、堅韌和努力,令人十分感動,值得去品讀,你定會在感動之餘,不知不覺被觸動,被激勵。
本來,最初,我是打算出一本散文、小說集子的,但想想,那些過去發表的顯得幼稚的一些東西,結集出書,教育意義不大,讀者的受益度不很高,放一放,等以後再說吧!後又想弄本遊記散文集,因為這些年,我在各報刊上發表的遊記文章,也不少,足可以出本集子,但我還是放棄了,因為書號隻有一個。
有人曾對我說,紀實、報告文學是 “邊緣文學”,但我不這樣認為,它是文學作品中一種必不可少的類型。有很多很有影響的力作,大多就是紀實、報告文學作品;大多的紀實、報告文學作者,又大都是一些著名的作家。寫這東西,同樣是一種創作,它甚至要付出雙倍的勞動,它集新聞性與文學性於一體,作者不僅要在第一時間深入現場采訪,以獨特的視角努力發掘人生的富礦,還要經過充分醞釀,提煉其中可取、可讀、可信、可感的部分,常常挑燈夜戰,使出渾身的解散,用優美的文字去謳歌,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
正因為是這樣,像《知音》、《家庭》等這些期刊,對紀實文章的開價,稿酬標準早已達到了千字千元不等。當時我作為一個靠碼字為生的自由撰稿人,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裏,如果沒有一點誘惑的話,那也是假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一種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驅使著我,支撐著我從事著這一辛苦的職業。記得有一年我在《知音》發了一篇紀實文章,這篇文章牽涉邵陽市某一執法部門的某個別人在辦理一件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文章在《知音》登出後,在邵陽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沒多久,那期的盜版《知音》也鋪天蓋地地大量出現在邵陽市,這無疑中觸動了某個別人。當時這個依然大權在握的執法者,看了這篇文章後非常氣憤,便打電話質問《知音》,說文章存在嚴重的失實,並詢問那個署名為×××的作者,是何方神聖,要與《知音》和作者打官司論理。當時給我編發這篇稿子的責任編輯馬上把這一情況通報給我,他說,這件事,我們考慮到你身處在本地,怕給你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知音》替你做主算了。之後,我把與文有關的大量證據及相關的材料複印寄給了這位編輯,由這位編輯一並回寄給了他,並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他說:“作者和雜誌是按事實和依據說話和辦事的,如果你非要這樣做的話,我們也不反對,但你自己是等於抓爛了腦殼,往刺籠裏鑽。”這樣,才平息了一場風波。在這裏,我把這件事寫出來,也就告訴大家,其實吃寫文章這碗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寫這種紀實、報告文學,更是造不得假的。因此,我這本書上的人物和事跡,都是實打實的,沒有半句謊言可言。
閑話少說,今天我能打點成這樣,能用文字混碗飯吃,這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得感謝多年來關心和扶植過我的老師和朋友。首先,我要感謝工廠的領導在很早以前,就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好的文化生活氛圍,那時工廠辦了一份廠報,叫《湖汽建設報》,當時我還在車間當工人,便第一次給自己工廠辦的廠報投了一篇《請帶好廠徽》的稿子,給我編稿的廠報編輯孫文廣,發現了我的潛力,對我給予了扶植,鼓勵我多寫稿,使我的文章逐漸出現在《邵陽日報》、《中國汽車報》、《中國機電日報》、《湖南廣播電視報》等報刊上。同時,我也要感謝《邵陽日報》的黃頌明、劉鵬、邱刃、伍經建、楊博理、謝恩桂、羅礎、黃政、李日新、石擎嶽、羊長發、寧煜、肖青華、李海燕等關心過我的編輯老師以及原邵陽市文聯的楊悠主席、樊家信副主席,肖仁福副主席、王麗君副主席、譚愛民副主席,還有劉誌堅、楊伯己等本市一些文化名流給我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