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者,光有力量、技能還不夠,還要有一種氣概、氣魄;氣魄有多大,就能做多大事。氣從哪裏來,從心而來。
——於丹心語
看過了腳下的土地,我們再抬頭望一望天空,說另外一個偏旁——雨字頭。什麼叫“雨”?《說文解字》上講:“雨,水從雲下也。”天上的雲,遇冷空氣凝結,最終落到大地上,這就是“雨”。在殷商時期,黃河流域比現在要潮濕得多,幾乎每個月都下雨。那時的氣候,相當於現在的長江流域,所以從雨的字也特別多,比如雪、雷、震、雹、霜、露、零、霰、霧、霾、需,還有繁體字雲、電等。
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天都會下雪,《說文解字》上講:“雪,凝雨,說物者。”凝結的雨為雪,這個好理解,但有意思的是,它還用了一個特別帶有情感的詞——說物(說,悅字通假)。也就是說,雪是能給人們帶來喜悅的。對小孩來講,堆雪人、打雪仗,這是玩耍的樂趣;對農民來講,“瑞雪兆豐年”,這是來年的希望;對於詩人來講,雪花紛紛落下,大地一夜之間變了顏色,詩情也就湧動了。這就叫“悅物”,帶來喜悅之物。對於詩人來說,可以在詩歌中借雪花來抒情,可喜可悲,全憑當時的心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壯士當年離家出征時,還是楊柳春風,如今終於歸來,卻已是大雪紛飛的寒冬。短短十六個字,你就能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流逝,多少的情思、哲思蘊藏其中。在藝術上,這段堪稱《詩經》中的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藝評家為之讚歎,詩人們從中得到了文情。
繁體字“雲”也是雨字頭,“山川氣也”為雲,山中多雲,上麵是雲層,下麵是雲氣。簡體字的“雲”雖然去掉了雨字頭,但還能看出來,上麵兩橫是雲層,下麵的這個“厶”字底,這是翻卷的雲氣。“雲蒸霞蔚”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景物的絢麗燦爛,以雲霞喻之,多形象生動。
繁體字的“電”也是雨字頭。“陰陽激耀也”為電,陰氣陽氣激蕩而成,這就是“電”,與現代物理學對閃電形成的闡釋如出一轍。隨著閃電而來的是雷聲,“雷”字,《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在古文字裏,“雷”字上麵是雨字頭,下麵是三個“田”。為什麼是三個“田”呢?《說文解字注》裏解釋道:“凡積三則為眾,眾則盛,盛則必回轉。”那轟隆隆連在一起的雷聲,在天空中回蕩著,久久不散。
再來看“震”字,“霹靂,震物者”為震,天空一個大的霹靂,能引起大地萬物的震動。
“雹”字,《說文解字》講:“雹,雨冰也。”天上下來的冰塊,這就叫冰雹。
“露”字的本義是“潤澤也”,“和氣津凝為露”,當夜間氣溫降低,靠近地麵的水蒸氣就會液化成露,附著在大地萬物上。
“霜”是附在大地或植物上那些細小的冰晶,“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國風·蒹葭》),隨著季節的變換,氣溫越來越低,水蒸氣就凝華為霜。
歸零、零頭的“零”字也是雨字頭,“餘雨也”為零,也就是“徐徐而下之雨”。《詩經·國風·東山》這首詩中寫道:“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那朦朦朧朧、徐徐飄落的小雨,最早就是“零”的本義,後來引申出零星、凋零之義,所以《離騷》中才會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樣的句子。看到枯黃的樹葉紛紛落下,地上的小草枯萎凋零,人心中就會有哀傷,傷美人之遲暮,傷英雄之白頭。
有一個字,可能很多人都會讀錯,雨字頭下麵加一個鬆散的“散”,“霰”,讀作xiàn,《說文解字》解釋為“稷雪也”,“稷”是古代的一種穀物,相當於現在的小米,所謂“稷雪”,也就是指小米粒一樣細小的雪。霰一般是在地表氣溫還不太冷的時候降落,常見於降雪前或與雪同時下降,古時也稱為米雪、粒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裏寫道:“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就像那點點散落下來的雪霰一樣。這是多美的詩意!
近年來,“霧霾”這兩個字頻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這兩個字,首先應該拆開來單獨看。什麼叫作“霧”呢?《說文解字》講,“地氣發,天不應”為霧,大地地氣蒸騰起來了,天地之間配合不那麼默契,有不相應才形成了霧。我們知道,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倫敦常年被霧籠罩著,因為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汙染,讓空氣裏彌漫著很多自然界不該有的東西,天當然不應和它。“霾”也並不新鮮,古已有之,《說文解字》上寫得很清楚,“霾,風雨土也。”刮風下雨時,裏麵包含著很多土,這個東西就叫作“霾”。古時候,人還不知道什麼叫作PM2.5,但是知道霧和霾不是那麼好的東西,它跟我們的生活配合並不那麼默契。
有一些字,你可能一時想不明白它為什麼是雨字頭,比如需要的“需”。《說文解字》上講,“遇雨不進”為“需”,下雨了,行人沒法往前走了,得停下來等待雨停,等雨這個過程是一種需要。
中國人在跟自然風雨打交道的過程裏,產生了那麼多的字,其實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風調雨順。不要說幾千年、幾百年前,即便是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黃土地》裏,還有農民大規模祈雨的場麵。
在農耕社會,糧食是人們生存的重要物資,這就不能不提到米字旁。米麵糧食,家家戶戶都要吃,每天都要打交道。什麼是“米”?它的甲骨文字形,上麵有幾粒,下麵有幾粒,中間的斜道就是個篩子,篩出脫了殼的精米。《說文解字》講:“米,粟實也。”沒有脫殼的叫“粟”,已經脫殼的叫“米”,所以“米”字中間才有這麼一個篩子。大詩人杜甫在《憶昔二首》中寫道:
“詩詞正文”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擾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凜俱豐實。
“詩詞正文”
稻米和粟米,就是今天所指的大米和小米。公家和老百姓家裏的糧倉都是滿滿當當的,這就是“稻米流脂粟米白”,這就是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暴”這個字用來形容事情突生、突起,人的脾氣壞叫“暴躁”,把東西放在驕陽下曬叫作“暴曬”,突然發財的人叫“暴發戶”,昏庸殘忍的君主叫“暴君”。“暴”字的古體字形,上為日,中間為雙手,下麵是米,意思是指,在燦爛的太陽底下,人用雙手去曬米。讓寶貴的東西曬在陽光下就是“暴”,有讓它顯現的意思,“暴露”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在“暴”字的左邊加一個“日”字旁為“曝”,那就是特別猛烈的光,有一個詞叫“曝光”,這個曝光之“曝”來得猛烈,如同太陽的暴曬。
“精”與“粗”都是米字旁,這是一組反義詞,“精”是精細,挑揀出來的米粒就是精米;“粗”就是粗糙,糙米的本名就叫作“粗”。糜爛的“糜”字,為什麼也是從米呢?因為在古代,碎米、稠粥、肉醬叫作“糜”。熬得黏糊糊的粥,那個樣子就是糜爛的本義,後來引申為一種腐朽的、不清晰的、不昂揚的生活狀態。
糟糕的“糟”,也就是酒糟的“糟”,指的是釀酒後留下來的渣子。春秋戰國時期,屈原遭到了放逐,他沿著江邊走邊唱。有一位漁夫問道:“您這位三閭大夫怎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渾濁不堪,隻有我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漁夫說:“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大家都迷醉了,你為什麼不去吃酒渣子、喝薄酒,一同爛醉呢?這個“糟”取的是其本義。
純粹的“粹”字也從米,就是“純一不雜”的意思,本義是指沒有雜質的精米。粉碎的“粉”字,把米研磨成細細的碎麵,“麵粉”一詞就是這麼來的。現在的女孩子化妝時要撲粉,古代沒有什麼化妝品,隻能用米粉,所以《說文解字》把“粉”解釋為“傅麵者也”。《世說新語》“注釋22”中有一則典故叫“傅粉何郎”:三國曹魏時期,有個人叫何晏,容貌俊美潔白,魏明帝懷疑他臉上搽了白粉,於是在大熱天時,賞了他一碗熱湯麵吃。不一會兒,何晏便吃得大汗淋漓,可他擦完汗後,臉色更白了。魏明帝這才相信他沒有搽粉,而是天生白美。
最後再來看“糧”字,糧即“穀也”,在古代是指遠行者的幹糧,人帶在路上的食物才是“糧”。
精、粹、粗、糙這些字,在今天的語境中,有了太多感情色彩,但通過對其本義的追溯,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根源於農耕民族對糧食的珍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了解糧食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就不太可能了解米字旁的這些觀念。
在農耕的法則之下,中華民族繁衍不息;在漢字的演變中,田字旁、雨字頭、米字旁為我們勾畫了一幅農耕長卷。為什麼從力的字多為褒義?為什麼雨字頭決定了一年四季天空、大地的麵貌?為什麼米字旁裏有著是非的觀念?這一切跟四時有關,跟土地有關,跟倫理有關,跟農耕有關。當我們循著偏旁部首走回去,也許就觸摸到了溫暖樸素的農耕文明。
“注釋1”“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按照固定的順序依次相配,組成了我國古代的幹支曆法。
“注釋2”《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由戰國末期秦國呂不韋主持編纂。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儒、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學說。《審時篇》與《上農篇》、《任地篇》、《辯土篇》都是專門論述傳統農學的著述。
“注釋3”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王維並稱“王孟”。《過故人莊》描述了作者拜訪老友時感受到田居生活的愜意。元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此詩句句自然,無刻劃之痕。”
“注釋4”歸園田居 東晉 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注釋5”《管子》是先秦時期管仲學派的言論、學術彙編,是先秦諸子中最重視研究經濟規律的著作。
“注釋6”《春秋》,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曆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注釋7”憶江南·江南好 唐 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注釋8”清平樂·別來春半 五代十國李煜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注釋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十國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10”出自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與王實甫的《西廂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注釋11”《九辯》,《楚辭》篇名,一首情感濃摯的長篇抒情詩,共250多句。傳為屈原所作,東漢文學家王逸定為戰國時楚人宋玉所作。
“注釋12”雨霖鈴 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13”唐多令·惜別 宋 吳文英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係行舟。
“注釋14”青玉案 宋 賀鑄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隻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注釋15”野步 清 趙翼峭寒催換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遊;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注釋16”短歌行(其一)東漢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注釋17”《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著作,糅合各家思想,如道家、墨家、法家、儒家、陰陽家等,內容極為龐雜。胡適對該著作有極高評價:“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
“注釋18”《歸去來兮辭》,田園詩派創始人——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辭官歸鄉時所作的抒情小賦。歐陽修對此評價極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注釋19”《尚書》,又稱《書》、《書經》,相傳為孔子編定,甄選了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一些重要的文獻資料。是中國第一部古典散文集,也是一部體例完備的公文總集。
“注釋20”《七月》,是《詩經·豳風》中的名篇,記錄了周代早期的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過程和生活情況。
“注釋21”《離騷》,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為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所作。
“注釋22”《世說新語》,一部記述魏晉士大夫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由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組織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