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古訓通俗地說,在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時,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去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誌,還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第二是人多心雜,還會出現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可能。
奧列弗-戈爾德史密斯曾寫過一則《為青年人而作》的寓言: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被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筆畫,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我們的為人處世也經常是按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類美麗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弗洛伊德說:“簡直不可能不得出這樣的印象:人們常常運用錯誤的判斷標準——他們為自己追求權利、成功和財富,並羨慕別人擁有這些東西。他們低估了生活的真正價值。”
很多人無視你的存在,總是要你往這邊走、往那兒去;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是:“你應當……”、“你不應該……”。一般人碰到這類的要求,通常都很難回絕,尤其是如果提出要求的人是你最親密的夥伴,“不”字就更難開口了。時日一久,這種互動關係定型,形成了一種默契或是彼此的承諾。
萬一哪一天對方又要你做這個做那個,而你卻堅持己見時,那會發生什麼事呢?一方麵,對方一定會勃然大怒,認為你違背了雙方的承諾;另一方麵,如果你堅持不做這些“應該”做的事,你會覺得自己有虧彼此的默契,因而心生愧疚。
你可知道為什麼會有愧疚感?這是因為雙方過度的情感乞求所致。每當對方要你怎麼做的時候,你之所以會順從他的要求,說穿了,就是想通過這種順從的表現來得到對方讚許、關愛的眼神,甚至是想要取悅對方。
當這種取悅方法成了你行事的模式以後,拒絕對方的要求一定會讓他很不高興,而你也會覺得很對不起他,要不愧疚都很難。愧疚的感覺很像憂懼,而憂懼就好像是坐在一張搖搖椅上,你就隻能這麼晃蕩著,看起來好像是想要將你搖向什麼地方,但卻隻是在原地擺蕩,讓你啥地方也去不了。
不要忘了,我們有權力決定生活中該做些什麼事,不應由別人來代做決定,更不能讓別人來左右我們的意誌,讓自己成為傀儡。況且,他人並不見得比我們更了解情況,也不會比我們聰明到哪裏去,所以,他們所提出的這類“理所當然”的事就很可能不是我們的最佳抉擇。你的最佳抉擇還是應該經由自己深入分析、思考之後,所做的獨立判斷來取舍。
從現在起,做你自己,不要讓別人的“理所當然”控製了你。
要樹立遠大的目標
贏得成功就要樹立遠大的目標。然而,100個人當中,大約隻有兩個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麼,有可行的計劃達成目標,並且這些人都是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沒有虛度此生的成功者。
奇怪的是,這些人和其他庸庸碌碌的人比起來,機會都一樣多。
區別就在於有無目標,沒有目標,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發生,一個人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驟。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在年輕時從班寧頓學院畢業後,想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她的父親就介紹她去拜訪當時美國無線電公司的董事長隆爾洛夫將軍。隆爾洛夫將軍非常熱情地接待了她,隨後問道:“你想在這裏做哪份工作呢?”
“隨便,”她答道。
“我們這裏沒有叫‘隨便’的工作,”將軍非常嚴肅地說道:“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
沒有奮鬥的方向,就活得混混沌沌;準確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一次生命,雖然長短各有不同。遺憾的是,很多人回首人生的旅程,帶著悔恨、失望,他們會忽然驚覺自己的旅程沒有目的地。大多數人幻想他們的生命是永恒不朽的。他們浪費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從事所謂的“消除緊張情緒”的活動,而不是從事“達成目標”的活動。他們每周辛勤工作,賺夠了錢,在周末又把它們全部花掉。
這就是太多的勤奮人的作為。他們外表看起來很讓人敬佩,因為他們兢兢業業,但等他們老了,卻感到自己的一生過得並不精彩。相比之下,一些外表並沒有他們勤奮的人卻取得了比他們更大的成就,過上比他們更好的生活。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既感到失落,又不明所以。他們不明白,自己付出的努力絕不比他們少(因為自己幾乎沒有放過任何能夠工作的時間,那些人的工作時間也不可能比他們長),那麼別人是怎樣實現那樣大的目標,過上那樣好的生活呢?
他們不明白其中的一個秘訣就是,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有一個突出的品質:就是做事都有明確的目標。
洛克菲勒這個名字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財富。他憑借自己的精明、遠見、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最終建立起自己龐大的實業帝國。雖然人們對他一生的評價毀譽參半,但在他的兒女西恩和伊麗莎白看來,他卻是個慈祥的父親。
洛克菲勒曾寫了很多信給他的子女以指導他們的事業、生活。下麵僅是生活的一些片段:
蠟燭在銀燭台上慢慢燃燒,飯廳裏氣氛溫馨。可是伊麗莎白和西恩的情緒都不高。
洛克菲勒吃過一塊牛排後,慢慢地開導她們:“20歲到30歲是人生最為重要的學習階段,如果在這一期間無法掌握好將來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就會無功而返,毫無成就。到了30歲時,你的生活就隻剩下家庭生活的小圈圈。你會為了分期付款的住宅,或為了日常的生活而奔波,你在30歲時須抵達的人生目標,現在還僅僅是一個美夢,或者說是一個空想。但是你必須把它看成是鼓勵現在的你的動力。隻有以此為出發點,你才能夠超越艱苦的環境。比如說:令人傷腦筋的課題,考試中的失敗,論文不公正的評價,無聊的教授和艱澀難學的必修課程等。”
“可是我很難確定我短期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尤其是當選‘美國小姐’後。”伊麗莎白抱怨道。
洛克菲勒陷入了沉思中,過了好一會兒,他說:“伊尼,我當年也有和你一樣的困惑。在我年輕時,學習條件很差。尤其是目標很不明確。有時我會陷入一種幻覺,頭天晚上失眠一整夜,到天亮時睡兩個小時,第二天一早,我與太陽一道醒來,卻感到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正如惠特曼的詩所說,我‘健康、自由,世界展現在眼前……’”
“有一陣子,我實在閑得無聊,就到處瞎逛。我漫無目的地乘大巴來到猶他州,在一個農場附近下了車。天黑的時候,我敲響了農場主人家的門,主人熱情地招待了我。第二天,我感謝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再次踏上了回紐約州的旅程。我沿路徒步走著,期待著一輛可搭乘的車出現。終於一個農民讓我上了他的車,我感到一輩子從未有過的自足和得意。我與這個世界如此之和諧!”
“我們疾馳著,那個農民打斷了我的思索。‘你想去哪兒?’他問。”
“我快速用我在那前一晚才聽到的惠特曼的詩來回答,直到現在,這首詩仍然在我腦海裏縈繞。‘我將去我喜歡去的地方,這漫長的道路將帶領我去我向往的地方……’我背著這句《通達大路之歌》裏的詩。”
“那個農民看著我,麵帶驚訝甚至慍怒。‘你想對我說,’他譴責地說,‘你甚至沒有一個目的地?’”
“突然,那個農民把車停在路邊,命令我下去。‘遊手好閑之徒,’他說,‘你應當找一份正當的職業。落下腳,掙錢過日子。’”
“說著他把車開走了,留下我獨自一人站在土路上。這條路的兩端都長得看不到頭。我試著想尋回兩分鍾前還感到的得意洋洋之感,卻隻有席卷著我全身的失落感。”
“生活充滿了兩極對比。前一晚,我剛聽到詩人惠特曼鼓勵我們繼續在這通達的大路上走下去,僅第二天,我卻遭到陌生的紅臉農民的訓斥。盡管如此,我還是做好準備接受生活中的所有沉浮升降。”
“可是,爸爸,我有目標,那就是進入一所好大學。”西恩說道。
洛克菲勒馬上說:“那麼,我想問你進入好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還有最近你沉迷於聲色犬馬中,你確定的目標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旦確定了目標,就應盡一切可能,努力培養達成目標的充分自信。”
“成功人士總是事前決斷,而不是事後補救的。他們提前謀劃,而不是等別人的指示。他們不允許其他人操縱他們的工作進程。不事前謀劃的人是不會有進展的。就像《聖經》中著名的諾亞,他並沒有等到下雨了才製造他的方舟。”
的確,目標能使我們事前謀劃,迫使我們把要完成的任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要想製作一幅通向成功的路線圖,你就要先有目標。正如18世紀發明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說的:“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是會有所作為的。”
一些完美的計劃實際上是相當簡單的。每一個大公司都是從小公司發展起來的,在公司的背後一般都有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個人。是這個人心中懷有的堅定的目標把公司帶向了成功的彼岸。
優秀的企業或組織一般都有1O年至15年的長期目標。領導者時常會反問自己:“我們希望公司在10年後是什麼樣子?”然後根據這個設想來規劃企業應該做什麼。工作並不是為了適應今天的需求,可能是要滿足5年、10年以後的需求。各研究部門也是在針對1O年或1O年以後的產品進行研究。生活也是一樣,我們也應該計劃10年以後的事。
杜絕守舊敢於創新
要進步,就不能拒絕新理念對自己大腦的更新;要進步,就不能畏於探索而固守舊有的模式。敞開胸懷,勇於汲取他人的成功經驗以豐富自己的智慧,放低身段,在自己的實踐中去收獲新思想、新認識。
一種思想曆久不衰並不是好事,因為思想本身最終總是要變得陳腐的。人是社會的,總是不斷把社會推向進步和光明。事業、工作是獲得幸福的源泉,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的,因此,事業要獲得新的成就,人們要得到新的幸福,必須依靠人的創新精神。
大多數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沿著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思考,而不會另辟新路,總是覺得創造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辦到。其實,創造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人們在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