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儀式在洛陽太學的辟雍舉行。辟雍是太學的中心建築,中間是雄偉莊嚴的殿堂,四周有圓形水池環繞,像古代的玉璧一樣,象征天子德化周流全國。這一天,皇帝先乘車來到辟雍禮殿,在東廂入座,然後派遣使者駕安車到太學的講堂,迎接事先已在這裏齋戒的三老李躬和五更桓榮。三老五更身穿絲織的大袍單衣,以從衣領和袖口鑲著黑邊的中衣作禮服,頭戴進賢冠,手拄玉杖。明帝在辟雍的門屏親自迎接,三老五更下車,向明帝行答拜禮。然後由禮官把三老五更引導到賓位台階站立,明帝向他們按照禮節作揖。三老李躬進入殿中的西麵,麵向東坐的皇帝。五更桓榮則坐在太極的北麵,麵向南方。參加典禮的三公、九卿分別為三老五更擺好幾案,整理好衣服,鞋子。宴會開始,明帝親自挽起袖子割下祭肉,恭敬而虔誠地進獻給三老五更,並且為他們頻頻祝酒進肉,還祝願他們在飲酒食肉的時候,不要被噎著和被骨刺哽著。宮廷樂隊高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詩譜成的歌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舞隊則在殿中跳起《八佾之舞》和《萬舞》。殿堂內外,輕歌宛轉,舞姿蹁躚,氣象肅穆,禮儀莊嚴。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親自導演的這場敬老典禮,在中國曆史上被代代傳頌。宴會結束的第二天,李躬和桓榮為感謝漢明帝對他們的禮遇,特到宮闕下謝恩,明帝對他們又大加賞賜,誠可謂榮寵備至。
1.2 此後,曆代王朝的君主都紛紛把這種儀式作為文治的重要象征與實行倫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據《北周書·於謹傳》記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舉行的一次敬老典禮很值得一提。這次所敬的“老人”是權臣於謹。於謹當時被封為燕國公,食邑萬戶,遷太傅,參與朝廷核心決策,深受周武帝信任。保定二年(562),於謹因年老上書請求退休。武帝下詔書說,古代時薑太公年過九十,召公近百歲,仍然勤勉於國事,自強不息。現在九州還沒有統一,國家需要您這樣的重臣,就好像過大海需要舟船一樣,您怎麼能請求退休呢?我為此感到不安和慚愧。為此,周武帝決定舉行一次敬老典禮,借以顯示他對年老的大臣的尊重與榮寵。周武帝先下詔封於謹為三老。於謹按禮節上表辭讓,武帝不許,又賜給他延年杖。舉行儀式那一天,長安城中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周武帝一大早就駕臨太學,與文武百官一起等候著三老的到來。於謹身穿禮服,在儀仗簇擁下乘車來到太學門口。皇帝上前迎拜,於謹答拜。於謹的座位設在禮殿正中,麵向南方,太師宇文護在皇帝伴隨於謹走進禮殿之際,首先走上台階,親自為於謹在座席前安排好了幾案。於謹在鼓樂聲中步上座席,以皇帝老師的身份入席,憑幾而坐。隨後,武帝也在樂聲中走上台階,麵朝西站在屏風與儀仗之前。
典禮正式開始,禮官們小心地捧著精致的食品、美酒走進大殿放到於謹麵前的幾案上,皇帝跪在於謹的幾案前,親自為他擺好裝滿調味醬的容器,又為他操刀割開整塊的熟肉。在文武百官、司儀、護從等的注視下,於謹莊嚴地接過塗好醬的熟肉進餐。接著,皇帝跪著為於謹捧上斟滿酒的金杯,於謹莊重地一飲而盡。誠可謂榮耀至極。君主要向三老屈膝,皇權要借敬老的禮儀才能得到鞏固,這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中國古代敬老的頂峰。
進完餐之後,儀式進入又一個高潮——訪道。於謹起身站在坐席的後麵,麵向南。周武帝也站起來與於謹隔席相對。武帝謙恭地說,我雖然擔當起了治理天下的重任,但我自知德薄才低,力不從心,不知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請您能給我教誨。於謹嚴肅地回答說,木材必須用墨線才能校直,君主從諫如流就可以成為明君了。自古以來的聖明君主,都必須虛心納諫,以此來了解施政的得失成敗,使國家安定,人民幸福,請陛下不要忘記這一點。又說,為國之本,在於忠信,治國之道,必須有法。如果國家的一切都有法可依,國民對國君忠貞不貳,國民之間互相都能講究信義,皇帝自己辦事又能三思而後再說,多方考慮後再付諸實施,盡量減少錯誤和失誤,那麼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周武帝頻頻點頭,感謝並接受於謹的教誨。參加典禮的皇室成員和大小官員也都認真地傾聽三老的教誨,於謹最後在莊嚴的樂聲中對周武帝答拜,結束了儀式。周武帝能這樣在公開的場合向三老求教治國安邦的策略,表明敬老禮儀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已具有特殊的政治功效。它不但是封建帝王借敬老提倡忠孝、仁義,頌揚帝王的文治武功的一種形式,也是統治者借此提倡“老人”經驗有助社會發展的一種儀式,這對中國傳統社會中推行老人政治,維護以農立國的治國方略是一種推動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