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一個人的戰役”(2 / 3)

工作的環境跟自己所學的東西相差甚遠,先前的期望和工作的境遇相差了十萬八千裏,自己的特長也無從發揮,王中軍感到有些沮喪,但是他並沒有就此甘於平庸。離開部隊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為了上大學,正好自己的工作比較清閑,於是王中軍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高中課程,並報考了大學。最後他考上了中央工藝美院的夜大。雖然是夜大,又是專科,但是和現在不同,那時的夜大教育還很規範,對學生要求很嚴格,考試也十分正規。在夜大讀書的幾年,王中軍受到了很係統的專業美術理論的訓練,也無意中為後來的轉機打下了根基。

“另起爐灶”辦雜誌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王中軍已經漸漸地適應了文書處瑣屑、平淡的工作時,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命運之神已經向他伸出了眷顧之手。

當時的物資總局辦了一份機關雜誌——《物資管理》,非常缺少懂美術和設計的人才。原本打算招一些大學生來充實一下雜誌社隊伍,可是恰逢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還沒有畢業,但是雜誌社那邊又非常缺人手。怎麼辦?這下子局裏領導著急了,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內部挖掘人才,迅速上崗,緩解這種局麵。

王中軍恰好有繪畫特長,沒幾天就被調到了國家物資局的機關雜誌《物資管理》做美術編輯。王中軍一邊上學,一邊在機關工作,很有如魚得水的感覺。這個既懂畫畫又懂設計的“美術編輯”的到來,使原本單調的雜誌一下子煥然一新,王中軍的名字很快在局裏傳開,大家都知道局裏有這麼一位“準大學生”。

後來《物資管理》雜誌社變革為物資出版社,王中軍任美術編輯兼攝影記者。他帶著整個物資局唯一的一台好相機全國各地跑,參加物資局的各種會議,日子過得好不愜意。

但王中軍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利用業餘時間他還組織幾個好朋友辦了一本雜誌,叫《購物指南》。王中軍自己擔任主編,幾乎包攬了所有的事情,從攝影、設計、組稿到編輯校對,王中軍都參與,是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雜誌的創刊號終於出來了,每個人心裏都很激動,也很忐忑不安,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出乎大家的意料,各界評論非常好,銷量也出乎意料的好。萬事開頭難,“第一炮”他們是打響了,接下來就是出版第一期了,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大家都是利用兼職時間來做的這份雜誌,都是誌同道合的年輕人走到一起,他們有的是其他出版社的,有的是報社的,還有的是大學教授,所以誰的業餘時間也不夠。在時間和進度上明顯不能保證,照著創刊號的態勢,以後雜誌的銷量會越來越好,如果人員和速度趕不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雜誌肯定辦不下去。

於是,有一天,雜誌社內部開了個討論會,大家一致認為時間不能保證是雜誌發行的主要障礙,一定要有一個人專職負責,才能實現他們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產品類雜誌”的夢想。可是當時是80年代,大家都有鐵飯碗,誰也不願意砸掉,於是談話很快陷入了僵局。過了幾分鍾,王中軍打破沉默:“那就我辭職,我來做這個專職吧。”他的話音剛落,大家都驚呆了,愣了幾秒鍾後才反應過來。“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什麼,過了一會才開始對我說一些鼓勵和同情的話,說你不用擔心你的生活問題,我們會幫助你給你找活幹,等等。”後來王中軍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