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據了解,在上世紀70年代,您的公司、您的財富和香港其他許多知名富商還差不多。到了80年代以後,您才和他們拉開了距離,比他們更成功。為什麼最終領先的是您?您有什麼商業秘訣嗎?
李嘉誠:這牽涉我做業務的一個宗旨,就是我喜歡“求知”。我開辟一個新業務的時候,包括我過去打工的時候,都是這樣。對於跟我行業有關的知識,盡管有些是非常沉悶的,我也肯鑽研。
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甚至在回歸之前,地產業一枝獨秀,做地產的人都賺了很多錢。但是從80年代初,我就已經不是光做地產了。因為我感覺到,沒有一個企業單靠一個行業——尤其這個行業還不是出口的,而隻是在當地存在——可以無止境地發展下去。所以我很早在香港就做其他行業,在外國也有發展,在每個行業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績。現在有的行業我們是全世界做得最大的。
記者:按照眼下的發展趨勢,您認為多少年後,內地會成長起像您這個水平的企業家?
李嘉誠:應該非常快。尤其是加入WTO之後,國家更加開放,外國的投資更加多,這種機會也更加多。我從前從事製造業,今天我也還有製造業部門,譬如還做水泥、蒸餾水和礦泉水等等,對製造業我還有研究。如果香港的人、外國的人來內地從事製造業,我的看法是遍地是黃金。將來,如果國內更多人參與製造業,再多動動腦筋,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記者:現在內地的私營企業家有兩種類型。一種以北京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的創業者為代表,他們很多是從國外留學回來,或者是從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的。另一種類型以溫州老板為代表,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非常低,踏踏實實地從傳統行業做起。您認為哪一種人追上您的機會比較多?
李嘉誠:兩個都有機會。如果新科技能夠配合傳統的業務,則更好。我們公司現在三種類型都有——新科技、傳統行業、傳統行業配合新科技。所以,我的看法,他們的前途都是好的。發展製造業,一個地方最要緊的是:工資水平、經營成本和工人的素質。這三個方麵,我都看好內地。我們的教育也越來越普及,尤其是大學。年輕人將來擁有很多很多的機會。在我看來,真的機會非常多。
采訪結束後,李嘉誠先生送給記者一篇他去年在加拿大出席“國際傑出企業家獎”頒獎儀式時的演講稿。從這篇坦陳心跡的演講稿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位在動蕩年代裏成長起來的商界巨子的胸襟——
我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與競爭,時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遠見、要求創新,的確使人身心勞累。但綜觀一切,我還是很高興地說我始終是個快樂的人,因為我作為一個人、一個市民及一個商人,我盡了一切所能服務社會。
我們都痛恨世界上現存的不正義和不公平現象,但我們可帶來改變的能力卻有局限;然而我深信忠誠、正直、公正無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如果有人對你說這些人生觀已不合時宜及不適用,這不令我感到驚奇。對於某些人來說,為了追求商業上的成就,或要犧牲以上的價值觀。當然現實中的商業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求變,但我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多效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了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決心。如果我們選擇隻為追求金錢及權力,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
我們要同心協力,建立一個新的大同世界,協助消除痛苦、知識貧乏、貧困等問題,以我們的技術及資金,參與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