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12)(2 / 3)

3.如何實行和堅持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真正克服了傳統社會主義觀“重物輕人”的弊端。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不僅是在口頭上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追求這樣一種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黨中央已經把“以人為本”作為了一種務必落實在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原則。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生產力發展,還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完善,滿足人們的多方麵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還不可能完全做到,實現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隻能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正因為如此,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從現在就開始,從具體事情做起,把這一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和各項工作中,以人民的利益為本,時時處處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圍繞人們的生存、享受和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把滿足人的全麵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實現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

實行和堅持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各方麵的關係。科學發展觀著眼於破解新的發展難題,在發展舉措上有了新的選擇。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同時,我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麵前。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為破解各種發展難題提供了新的選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是硬道理”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但是,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都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產生了種種誤區,如“高速度就是發展”,“建設規模大就是發展”,“GDP上去了就是發展”,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理解為“增長就是硬道理”,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看成是“以速度為中心”等。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實踐中的偏差。不少地方盲目追求經濟指標、GDP增長,忽視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急功近利,不惜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追求產值,嚴重歪曲和背離發展的宗旨。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速度與發展效益、發展數量與發展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發展相協調,人口增長與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和環境相適應,實施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了發展觀念的重大轉變。

第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過去一個較長時期,我國過多地注重經濟增長,造成資源大量消耗、環境嚴重汙染、生態進一步惡化。從“九五”到“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有了較大轉變,但近兩年來良好局麵又有所倒退。科學發展觀強調按照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的重大轉變。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各方麵發展,正確處理各種發展關係,促進全麵發展,實現了發展指導思想、指導方針的重大轉變。

第二,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是要看到,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麵,還麵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亟待扭轉。二是很多人存在將發展等同於增長的錯誤認識。似乎發展就是增長,從而造成了經濟高增長、社會低發展的失衡局麵。三是社會經濟秩序的規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起來。四是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學發展觀突出以人為本,正是抓住了發展的核心和本質。為此,要逐步增加各項社會發展、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麵的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群體、失業群體和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新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更應給予優先考慮,盡快形成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