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8)(3 / 3)

第二,人類的一般社會關係的全麵性和個人的直接關係的片麵性之間的矛盾。分工是以協作和交換為補充的。人們在互相協作、互相交換活動及其產品中形成的普遍的交換關係,使狹隘的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這已經通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所體現。但是,由於分工使每個人都被局限在固定的活動範圍之內,他們的直接社會聯係非常狹隘、片麵。因此,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分工所造成的普遍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隻是間接的,甚至還是與個人相對立的。個人無法掌握的異己關係,使得個體的方麵全麵依賴於整個社會關係。

第三,經濟全球化擴展了人的需要的可能性而又限製了大多數人的現實需要。經濟全球化使人的活動伸展到各個領域,不但通過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擴展人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通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以及腦力勞動內部的分工,使社會精神生產大為發展,從而拓展了人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就使人的需要成為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不斷發展的開放係統。但是,由於分工限製了人的活動範圍,也就限製了人的現實的需要。尤其是當生存需要壓倒其他一切需要時,人對自由自覺活動的需要,也被生存需要所代替。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但在體力勞動者那裏往往被壓抑著,在腦力勞動者那裏也同樣是片麵的。至於發揮自己才能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對大多數人來說,隻是一種抽象的可能性,並沒有現實意義。經濟全球化確實不斷地創造著人的新的需要,不斷創造著用於滿足人類的新需要的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質力量,不斷地創造著滿足人的需要的新的對象。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中各個方麵問題的存在,人的需要本身也發生了分化。有些人的需要得到了多樣性的發展,而另一些人的需要卻受到了壓抑、壓製。也就是說,並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現實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多樣性需要的滿足。在資本主義私有製下,“私有製不懂得要把粗陋的需要變為人的需要。”“每個人都指望使別人產生某種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犧牲,以便使他處於一種新的依賴地位並且誘使他追求一種新的享受,從而陷入一種新的經濟破產。每個人都力圖創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裏麵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滿足”。它使廣大勞動者的需要降低到隻是單純地維持機體生存的簡單的最粗糙的動物需要。勞動者被當作僅僅具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馬克思說:“對於一個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隻有作為食物的抽象的存在;食物同樣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說,這種進食活動與動物的進食活動有什麼不同。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

第三節 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與當代中國現代化

馬克思研究社會分工問題是以人的發展為價值取向的,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奮鬥目標,我國目前大力推行的科學發展觀就是這樣一種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進步為目的的社會發展觀。因此,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對現階段的現代化建設中的發展觀問題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工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