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
識神之光為“識光”,元神之光為“性光”,靈信之光為“靈光”。明心見性是返還識本的過程:用識神返還,可以識得人性;用元神返還,可以識得真性;用靈信返還,可以識得本性。人性是人的後天之性,社會賦予,以識神為本。真性是人的先天之性,父母賦予,以元神為本。本性是人的本體之性,天地賦予,以靈信為本。無形無質是客觀宇宙中的一種存在狀態。在人的後天、先天、本體三種狀態中,無形無質分別為識神、元神、靈信,表現為人性、真性、本性。
原文:
子等回光,正回其最初不還之光,故一毫識念用不著。使汝流轉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塵與識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墮識回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回光,則用根中之識性。毫厘之辨,乃在此也。
注譯:
各位回收神光,正是要回收那最初的、不能再返還的靈光,所以一絲一毫的識神、意念也用不著。指使你的識神、意念流轉的,隻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促使你成就菩提(正覺)的,也隻有這六根。一切塵智和識神都用不上。這裏講得不是運用六根的屬性,而是運用六根的本性。現在如果你沒有陷入識神的束縛,那麼在回光時,就能運用到六根的元性——真性;如果你運用識神去回光,那麼運用的就是六根的識性——人性。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就在於此。
疏解:
回光又稱回神光,具體地說,在“有為”法中是回“識光”,在“無為”法中是回“性光”,在“無不為”法中是回“靈光”。修煉丹道是從“有為”到“無為”到“無不為”的過程,同時也是從回“識光”到回“性光”到回“靈光”的過程。
原文:
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厘千裏,不可不辨。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心靜則丹,心空即藥。不著一物,是名心靜;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見為空,空猶未空;空忘其空,斯為真空。
注譯:
總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識神,放下識神就是元神。這裏有毫厘千裏之差,不可不去仔細地分辨。要知道識神不斷,元神就不可能生成;內心不空,內丹就不可能凝結。心靜促使丹成,心空成就丹藥。不執著任何事物,這叫做心靜;不留戀任何事物,這叫做心空。在心空中,能夠發現虛空的存在,虛空並不是真空。在虛空中,不再感到虛空的存在,這才是真空。
疏解:
悟空之道:不空——心空——真空。
本章要點
本章是站在天地的層次上,回識光把人從識神的不空引向元神的心空,回性光把人從元神的心空引向靈信的真空。從大的方麵講,丹道中的性命雙修就是把回光貫穿於整個命功之中。如果更具體地說,就是:
回識神之光煉“引仙法”,回陰神之光煉“人仙功”,回陽神之光煉“地仙功”,回靈信之光煉“天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