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中醫大夫,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應該懂得或者說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治病之時,必須向病患者問清楚:開始得病的經過與現在的症狀表現,然後再切按患者脈搏,並審查其經絡或浮或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采取或上或下,或逆從經脈,或順其經脈的方法以切循之,脈疾者是有病的表現,脈遲也是有病的表現,勝不往來,說明經氣已絕,故主死,皮膚幹枯著骨,也是死候。
以上所說的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四十五、喘和出汗的問題
1.喘
所謂“喘”,指有時候人們不可避免的情形,例如:急促呼吸。當然,引起急促性的呼吸,其原因有種種,如氣的直喘氣,累得直喘,等等。
社會生活實踐中,不僅是人們會出現“喘”的這種現象,而且低級動物,亦是會出現“喘”的現象。並且古時,人們對“喘”的現象,觀察的亦比較細微,如《漢書·丙吉傳》中載:“牛喘吐舌。”當然,亦還有指人的,如《苟子·臣道》裏雲:“喘而言,臑而動。”楊驚注:“喘,微言也。”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有的喘出於腎髒;有的喘出於肝;有的喘出於肺;有的喘出於腎和骨等。
為什麼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
黃帝與岐伯經過討論後,歸納概括出的內容,及其基本情形,說來則大體上是這樣的:
黃帝向岐伯提問: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居處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起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
接著,岐伯就舉上了幾個例子,進行說明問題。他說因夜間運行勞累,就會擾動“五髒”中的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髒,其偏勝之氣,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髒。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侵犯脾髒。生活中,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髒。因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而喘出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麼病變。如果是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
所以說,作為中醫大夫來說,應該對患病者,要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斷疾病不可忽略的方法。
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2.汗
生活實踐中,不論是誰,有時候亦就會難免要出汗的。而所謂汗,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屬於人體汗腺的分泌物。水分占98%~99%,其餘為氯化鈉,極少量的尿素和其他鹽類。汗的分泌受植物神經係統的調節。體力勞動、強烈的情緒激動和高溫環境下發汗增多,為散發體熱的途徑之一。發汗同時排出氯化鈉。
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認為汗係人體內津液所化生,通過衛氣的調節從汗孔而排泄。《靈樞·決氣》中載:“汗出溱溱,是謂津。”發汗有散熱和調節體溫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裏指出:“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汗與血液有密切關係,由於“心主血”,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稱“汗為心之液”,並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見《靈樞·營衛生會》)。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時,不僅是討論到了為什麼汗出於胃、汗出於心、汗出於腎、汗出於肝、汗出於脾等這方麵的內容,而且還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並且列舉了幾個例子,一一地進行了說明。
為什麼說汗出於胃?
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胃。
為什麼說汗出於心?
人們遇到受驚的時候,而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
為什麼說汗出於腎?
人們難免會遇上負重而運行,而負重運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
為什麼說汗出於肝?
人們難免會遇到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當人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肝。
為什麼說汗出於脾?
人們有時候,難免勞力過度,而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
總的說來,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四季,其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或曰其規律性,而人們在陰陽變化中,順應或曰遵循不好的話,亦就會發生疾病。為什麼呢?因為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不言而喻,這當然是最一般通常的道理,人們需要重視和注意。
以上所說的一些意思,用《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心。持重運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參考文獻
1.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翁維健.食補與食療.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
3.常東義.周易與中醫.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4.施連芳.大千世界.北京:華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