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的養生之道
1.天有“四時”
今日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已經形成了較為普遍的生活習慣,人們喜歡將一年365天,春夏秋冬稱之為“四季”;而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亦逐漸形成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人們喜歡稱之為“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
其實不僅如此,流傳千古著名的《三字經》裏的文句,亦作了非常符合科學性的認識和解釋,叫做: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並且在《白話三字經》一書裏,其文字性的注解,亦是相當符合科學的認識,其原文為:
此言歲時之序也。一歲之序,分為四時;應乎北鬥。鬥柄東指,在寅卯辰,萬物發生,於時為春。鬥柄南指,在巳午未,萬物揚茂,於時為夏。鬥柄西指,在申酉戌,萬物收斂,於時為秋。鬥柄北指,在亥子醜,萬物閉藏,於時為冬。四時之循環不已,運轉無窮,寒暑迭易,而歲功成焉。
然而,《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對“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如何進行養生保健,作出了歸納概括性的精辟認識,所以非常有必要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如何進行養生保健的問題,分別地說一說。
2.春季“發陳”
春季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其時間:陰曆正月至三月。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將春季三個月的時間裏,年年皆如此:其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概括名曰為“發陳”,並且年年皆如此:而所謂“發陳”,就是指年年春季,都是屬於推陳(冬季過)出新(春季到來),大地上的萬物,其生命萌發的季節(或曰“時令”、“時期”亦可);自然界中的天地,自然都顯示出富有生氣勃勃,萬物顯得都欣欣向榮的景象。大地上的萬物,當然亦包括人類社會在內,人亦遵循春季規律性變化的要求來進行養生保健。其具體的,《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明確指出在春季三個月的時間裏,為了密切結合養生保健上的需要,人們則應該注意和講究:入夜就睡覺,早晨要早些起身,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因為古人平時頭發束起來,衣服也用帶子係緊,為了適應春生之氣,而要披開束發),使其形體(或曰“身體”)舒緩輕鬆,放開步子,在庭院中散散步,使其精神愉快,使其胸懷痛痛快快地暢開,保持和春季萬物的生機與調和;並且生活需要注意: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或曰遵循春季時令上的需要,是屬於保養春季生發之氣的一種方法;生活中,不論是誰,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五髒”中的肝髒,並且隨之就會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了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春季三個月的時間裏,為什麼古人給歸納概括名曰為“發陳”呢?“發陳”,總的是:推陳出新的意思。但對其具體的,《類經》一卷第四注,作了這樣的解釋:“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日發陳。”
總之,以上所說的春季三個月時間裏,應該如何注意和講究養生保健的一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高度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3.夏季“蕃秀”
夏季為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其時間:陰曆四月至六月。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將夏季的三個月,其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現,高度歸納概括叫做“蕃秀”,並且是年年皆如此。而所謂“蕃秀”,指春季三個月過去後,到了夏季三個月,自然界中或曰大地上的萬物,發育生長得繁茂秀美。唐醫學家王冰對夏季“蕃秀”,作了恰到好處的解釋:“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對夏季三個月的時間裏,應該如何注意和講究養生的問題,提出了有關養生之道的一些認識性的道理,指出:因為夏季,自然萬物處於長勢旺盛的時期或曰階段,應該根據夏季萬物生育發展階段的規律性或曰其特征,來進行調攝或曰調和養生,講究養生之道。
那麼,夏季三個月,應該怎樣注意和講究養生呢?《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指出:因為夏季自然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現,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其大地上的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根據夏季規律性特征上的需要,注意和講究養生,應該每天到夜晚進行睡眠,每天清晨要早早起身或曰起床,不要貪睡,天亮早了,亦不要厭煩或曰厭惡白日長(或曰“長日”),其情誌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切勿(或曰切忌)發怒,要使其思想精神之英華來密切適應夏季自然萬物繁茂——蕃秀的需要,對周圍的事物或曰對外界的事物,保持都有興趣的狀態,這就是屬於養生法。如果不是這樣,違逆了夏季規律性變化,就會很自然損傷“五髒”中的心髒;這樣,就會提供給秋收季節的條件之不足,到了秋天就會容易發生瘧疾病;並且亦會使冬季再次發生疾病。
綜上所述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4.秋季“容平”
秋季為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其時間:陰曆七月至九月。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將秋季的三個月,其規律性變化概括稱之為“容平”,並且是年年皆如此。而所謂“容平”,是指夏季過去,到了秋季三個月自然界中的萬物,其發育生長成熟了,其形態亦平定下來了,而不再繁茂或曰繁盛地生長了。對此,唐醫學家王冰作了恰到好處的解釋:“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古學者王玉川對“容平”作的認識性的解釋,就更比較詳細,他說:“容,受盛之意,平,豐收之意,收獲物裝滿容器,是謂容平。此處容平者,即豐收季節的別稱。《說文》:‘容,盛也。’今裝物之具亦稱為容器。《漢書》食貨誌‘進業日登,再登日平,三登日泰平。’可見,平有豐收之義。秋天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所以秋三月稱為容平。”並且是年皆如此。
為適應秋季規律性變化的“容平”的需要,所以,《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密切結合秋季“容平”,概括出應該怎樣注意和講究養生的一些認識性的道理,指出:秋季的三個月,其自然景象,因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或曰收獲了。秋天的季節,天地的變化為: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們注意和講究養生,應該每天要早睡早起。打個比方:如同六種家畜中的雞的活動時間相仿或曰類似,為什麼要這樣呢?為了適應秋季自然規律性變化的需要,以保持神態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為了適應秋季“容平”的規律性或曰其特征;這樣,就不會使其神思外馳或曰外泄,以保持體內“五髒”中的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屬秋季三個月,講究養生之道的客觀上的要求,有利於延年益壽。社會生活實踐中,不論誰,如果違逆了秋收之氣或曰秋天自然規律,就會傷及“五髒”中的肺髒,不僅如此,而且會提供給冬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泄病。而所謂飧(sun孫)泄:具體內容就是指:完穀未化的泄瀉,多屬寒證。
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生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