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回答說:一般說,凡是屬於能夠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夠防止衰老,而且又能夠保全其形體(或曰其身體)者,雖然說是年高了,但仍然是具有生育能力,亦就是說能夠生育子女。

總之,以上所說的有關人發育生長的一般規律,不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其一些內容意思,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二、什麼人能長壽

黃帝與岐伯經常坐在一起,商討醫學的時候,就商討到了什麼樣的人能夠長壽呢?

黃帝從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歸納總結,概括出了有這樣幾種人:

1.上古時的真人

上古,就是指前代,或曰“先世”。對此,《晉書·顧榮傳》裏作了恰到好處認識性的解釋:“勳茂上代,義彰天下。”又祖先亦稱“上代”。西晉文學家陸雲《答兄平原》詩亦雲:“昔在上代,軒虞篤生。”

真人,古時候,產生了很多認識性的解釋,例如: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莊子·天下》:“關尹老驕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楚辭·九思·哀歲》:“隨真人兮翱翔。”王逸注:“真,仙人也。”從我國曆上來看,封建社會時期,少數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贈號為真人的,如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唐桑子為洞虛真人。宋時,道士也有被稱為真人的,如道士張伯端,號紫陽,後世稱為紫陽真人。又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而黃帝與岐伯商討醫學問題時,說的所謂“上古”時的“真人”,是指能夠掌握(古語說的是“提挈”)自然界中的天地陰陽變化規律,使其精神形體或曰身體,能完全適應其自然界的要求,從而能夠達到其養生最高標準。所以,《文子》一書裏作了恰到好處,認識性的解釋:“得天之道,故謂之真人。”

那麼,“得天之道”的“真人”,能夠長壽,究竟能夠長壽到什麼程度呢?黃帝說:上古時的“真人”,其長壽,能夠長壽到長生不老!用黃帝的原話來說,叫做“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唐醫學家,王冰亦作了認識性的解釋:“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無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敝,盡也。”

那麼,上古時的“真人”,為什麼能夠長壽到與天地同壽呢?黃帝歸納概括出了這樣一些認識性的道理,他說:朕聽說,上古時代的“真人”,他們能夠掌握了自然界中的天地陰陽變化的根本規律,什麼時候,都能夠適應天地陰陽的變化,則能夠恰到好處進行調節呼吸,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夠注意做到:吸收到精純的最清新的空氣,並且還能夠超然獨居一處,使其精神,不論春秋冬夏,都能夠飽滿並守持於內,不外泄;很注意進行鍛煉身體,使其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恰到好處高度的協調,所以,上古時的“真人”,他們的壽命,才能夠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就是說,他們的壽命能與天地同壽——長生不老——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2.中古時的至人

中古,亦稱“中葉”,或“中世”。例如《詩·商頌·長發》雲:“昔在中葉,有震且業。”班固《幽通賦》裏亦雲:“係高瑣之玄胃兮,氏中葉之炳靈。”從中國曆史上來說,亦泛指中期。如:17世紀中葉。

至人,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生活中的一種較普遍的習慣,將思想道德等某方麵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尊稱為“至人”,這種人其修養高深,思想行為與上古時的“真人”相似。從中國曆史上來看,對於這種人——至人,在不少的古書裏,都作了曆史反映性的記載,例如:名著《荀子·天論》裏雲:“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莊子·田子方》裏亦雲:“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又《天下》裏雲:“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那麼,中古時的“至人”,為什麼能與上古時的“真人”一樣相似,能夠長壽呢?究竟有什麼道理呢?黃帝歸納概括出這樣一些認識性的道理,他說:中古的時候,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尊稱為“至人”的人,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於他具有淳厚的思想道德,能夠比較全麵地掌握養生之道,能夠適應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並且還能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幹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能夠與廣闊的天地自然界恰到好處相結合,將視覺聽覺的注意力能夠與自然界中的八方恰到好處相適應相結合,所以“至人”和“真人”則相似,亦能夠長壽;亦可歸屬於“真人”的行列。

3.聖人

古時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人們將其道德智能極高的人,並且亦比較普遍,人們尊稱他為“聖人”。被尊稱為“聖人”的人,亦有多種不同的情形。例如:《易·乾·文言》載:“聖人作而萬物睹。”《論語·述而》裏亦雲:“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荀子·性惡》裏亦曰:“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從我國曆史上來看,封建社會時期,則曾經出現過對帝王的一種尊稱;例如:王建在《宮詞》裏雲:“殿頭傳語金階遠,隻進訶來謝聖人。”在天主教來說就是指死後靈魂升入天堂、可作教徒表率,·應受宗教敬禮的人。自12世紀起,須經教皇列入“聖品”,始可正式尊為聖人。

然而,黃帝說的這種聖人,是指:他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界中的正常環境之中,不論春夏秋冬,都能夠順從或曰能夠適應非人所為自然界中八方風的活動的自然規律;不僅如此,而且在生活中,則能夠使其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適應,相結合得恰到好處;在日常生活中,他沒有惱怒怨恨之情,其行為亦能夠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生活上其穿著裝飾亦很普通的衣服,其舉動亦沒有炫耀於世的地方;在社會上,他不使其自己的形體或曰身體因為事物的繁忙而勞累過度;在內,指主觀上,亦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其特征是: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就會使其形體或曰其身體不易出現衰憊,精神亦不易耗散,所以,使其壽命亦可達到百歲左右。

4.賢人

古時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將有才能、德行好,尊稱之為賢人。例如古書《轂梁傳·文公六年》載:“使賢者佐仁者。”範寧集解雲:“賢者,多才也。”但亦有時專指德行。如《荀子·王製》裏雲:“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

然而,黃帝說的“賢人”,是指: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他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其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來恰到好處以順從陰陽的規律性的變化來適應四時——春夏秋冬季節的變遷,來追隨上古時的“真人”,進行養生,使其生活符合養生之道。不言而喻,這種賢人,當然就能夠增益壽命,但他亦有終結的時候。

總之,以上所說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之所以能夠長壽的一些內容意思,及其精實質,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裏,歸納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其原文為: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外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