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資質(3)(2 / 2)

(三)後漢書馮衍傳:"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注:"金石以諭堅。"金石之計,猶言金石之策也。

(四)唐晏曰:"按穀梁傳,晉以璧馬假道,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

鮑丘(一)之德行,非不高於李斯、趙高也,然伏隱於蒿廬(二)之下,而不錄於世(三),利口(四)之臣害之也(五)。

(一)戴彥升曰:"考漢書儒林傳:'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邱伯,受詩。'又雲:'申公以詩、春秋授,而瑕邱江公盡能傳之。'又雲:'瑕邱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楚元王交傳:'少時,嚐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於浮邱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夫穀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為孫卿門人;今荀子禮論、大略二篇具穀梁義,則荀卿穀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廢居楚,陸生楚人,故聞穀梁義歟?鹽鐵論:'包邱子與李斯俱事荀卿。'本書資賢(當作"質")篇:'鮑邱之德行,非不高於李斯、趙高也,然伏於蒿廬之下,而不錄於世。'鮑邱即包邱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傳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時儒生。'陸生蓋嚐與浮邱伯遊,故稱其德行,或即受其穀梁學歟?"文廷式曰:"鮑丘俟考。"唐晏曰:"鹽鐵論:'李斯與包邱子俱事荀卿,包邱子不免甕牖蒿廬。'按即浮邱伯。"器案:鹽鐵論毀學篇:"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據萬乘之權,以製海內,功侔伊、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於甕牖蒿廬,如潦歲之蛙,口非不眾也,卒死於溝壑而已。"案太平禦覽八四一引鹽鐵論作"鮑邱子",漢書楚元王交傳:"俱受詩於浮邱伯,伯者,孫卿門人也。"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時儒生。'"劉向孫卿書錄:"春申君死,而孫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嚐為弟子,已而相秦,及韓非號韓子,又浮丘伯皆受業為名儒。"鮑、包、浮,一音之轉。

(二)"蒿廬",原作"嵩廬",今改正。唐晏曰:"疑當作'蒿'。"器案:鹽鐵論毀學篇:"包丘子不免於甕牖蒿廬。"即本陸氏此文,今據改正。史記褚先生東方朔傳:"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尋周禮地官載師職:"以宅田土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注:"故書'郊'或為'蒿'。"然則蒿廬蓋謂郊外之廬,"伏處於蒿廬之下,而不錄於世",即下文所謂"棄於野"、"或隱於田裏"也。

(三)錄,錄用,齒錄。後漢書袁紹傳:"廣羅英雄,棄瑕錄用。"

(四)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集解:"孔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悅媚時君,傾覆國家。'"孟子盡心下:"惡利口。"

(五)胡雅齋曰:"三段或借類相形,或援引作證,意愈真愈妙。"

凡人莫不知善之為善,惡之為惡;莫不知學問之有益於己,怠戲之無益於事也(一)。然而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勝其誌也。人君莫不知求賢以自助,近賢以自輔;然賢聖或隱於田裏,而不預國家之事者,乃觀聽之臣(二)不明於下,則閉塞之譏歸於君(三);閉塞之譏歸於君,則忠賢之士棄於野;忠賢之士棄於野,則佞臣之黨存於朝;佞臣之黨存於朝,則下不忠於君;下不忠於君,則上不明於下;上不明於下,是故天下所以傾覆也(四)。

(一)李為霖曰:"又一轉,更有遐思。"

(二)觀聽之臣,即耳目之臣。尚書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孔穎達正義:"言己動作視聽,皆由臣也。"又冏命:"充耳目之官。"孔氏傳:"充備侍從,在視聽之官。"

(三)呂東萊曰:"連環結鎖,神妙。"

(四)王鳳洲曰:"此篇言人才之通塞有數,惟人主不明,故賢者棄逐,不才者通顯,其借喻俱照出正意,所謂'喻而非喻,真而非真'者。至敘事空闊,總說關鎖尤高。"李為霖曰:"君子抱道自處,故以道為屈伸,非湯、武為之君,終不遇也。小人以容悅逢君,雖庸君世主無不合,所以常遇。篇中以大木枯楊立喻至切,何也?獲大木難,枯楊便也。且敘事嫻美,關鎖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