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0)宋翔鳳曰:"廿一字治要無。"案:彙函、品節、拔萃"僵"誤"強"。李為霖曰:"此喻賢者不遇,老於溝壑,不如卑賤見收,令人三複興歎。"
(三一)宋翔鳳曰:"治要'時'下有'尚'字。"
(三二)文選宋玉高唐賦:"礫磥磥而相摩兮。"文與此相類,彼以磥磥形容礫石之眾多,此則以形容枯楊根株之盤互臃腫也。
(三三)"結屈",李本、子彙本、天一閣本、折中作"詰屈",彙函、品節、拔萃作"佶屈",並同音通借,詰屈,謂根株之屈曲也。
(三四)宋翔鳳曰:"九字治要無。"
(三五)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又閔公二年:"大都耦國。"史記貨殖傳:"通邑大都。"大都,猶今言大城市。
(三六)孟子告子上:"大匠能誨人以規矩。"又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大匠,木工之長。
(三七)宋翔鳳曰:"'工'下本有'則'字,依治要刪。"
(三八)宋翔鳳曰:"'斷',子彙作'斲'。"案:折中亦作"斲"。
(三九)宋翔鳳曰:"'堅',治要作'賢'。"
(四0)宋翔鳳曰:"'續',治要作'接'。"
(四一)唐晏曰:"按莊子:'何不慮以為大尊?'韓詩說:'總名曰爵,其實曰觴。'是尊大而觴小。"
(四二)文選張茂先勵誌詩:"如彼梓材,弗勤丹漆。"
(四三)宋翔鳳曰:"按'斁'與'剫'通。"唐晏曰:"案毛傳:'斁,盛也。'又疑'澤'之假借也。"器案:尚書梓材:"惟其塗丹。"孔穎達正義:"二文皆言斁,即古塗字。"阮元校勘記曰:"盧文弨雲:'斁乃之訛。'趙佑雲:'說文字下引周書曰:惟其丹。孔疏蓋本此,即古塗字四字,當為疏中之注。'案斁當作,固為有據,但孔疏自據梅氏所上之本,非本說文也。"今案:說文丹部下段玉裁注雲:"杍材文。,孔穎達正義本作斁,衛、包改作塗,俗字也。"宋人集韻徑改周書之為斁,雲:"斁,塗也。周書:'斁丹。'"據此,則斁乃塗字,此為古文之見於疏者。群經音辨二部:"斁,塗也。音徒。書:'惟其斁塈茨。'又同路切。"此亦據疏改經文也。唐晏以盛釋之,非是。明光,謂丹漆之光輝。文選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金膏滅明光。"
(四四)"大牢",李本、唐本、彙函作"太牢"。
(四五)"采",李本、子彙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彙函、品節、折中、拔萃作"彩",古通。後不複出。
(四六)說文酉部:"酌,盛酒行觴也。"段玉裁注:"盛酒於觶中以飲人曰行觴。"
(四七)"閉",原作"閑",唐本、彙函、折中、拔萃作"閉",今從之。李本作"",即"閑"之俗別字。上文雲:"閉絕以關梁。"漢書李尋傳:"閉絕私路。"
(四八)"次",子彙本、唐本、折中作"吹",不可據。次謂次序也。
(四九)"處地",折中作"劇地",不可據。處地,謂出產之地也。
(五0)陳懿典曰:"音韻協律。"翟昆湖曰:"譏刺卑賤小人之見錄,快心。"文廷式曰:"此節文似賦頌,楚人固漸染屈、宋之流風也。"唐晏曰:"按此篇用韻,同、通、工與楊、堂並用,異於三百篇,西漢以下之音也。"器案:漢書藝文誌詩賦略於屈賦之屬之下即列陸賦之屬,著錄陸賈賦三篇,亡。文心雕龍才略篇曰:"漢室陸賈,首發奇采,賦孟春而選典、誥,其辨之富矣。"陸賦今不可得見矣,讀新語之文,不翅嚐鼎一臠矣。
(五一)丘瓊山曰:"轉得有情。"器案:"相絕"與下文"相懸"互文見義,或以"懸絕"並言者,如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步馬之勢,又甚懸絕"是也。懸絕,猶今言差距甚大。文選左太衝吳都賦:"西蜀之於東吳,小大之相絕也。"即謂小大相距甚遠。荀子榮辱篇:"以夫桀、蹠之道,是其為相縣也,豈直夫芻豢之縣糟糠爾哉?"縣同懸。白虎通禮樂篇:"貧富不相懸也。"文選嵇叔夜養生論:"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義俱與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