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洛陽離並州府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近千裏地,中途要經過胡兵割據的許多地方,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隻是他作為文學家,具有浪漫主義情懷,毫不氣餒,在穿越波瀾壯闊的黃河時,他劍指河水:“不消滅胡虜,有如大江!”路經板橋,劉琨以千人的隊伍,打敗了劉淵大將劉景率領的萬餘名胡兵的堵截。他後來在寫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離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攜幼,不絕於路。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輒以少擊眾,冒險而進。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如此危險的時刻,劉琨怎麼能睡上一個安穩覺?他枕戈待旦,隨時隨地地準備武器與敵決戰,成了家常便飯。
劉琨帶領著招募來的這點人馬,跋山涉水,衝破匈奴漢帝劉淵部的重重障礙,於永嘉元年(公元307)三月轉戰到了晉陽。這時,經曆了戰亂和饑饉洗劫之後,並州已經剩下不到兩萬戶,而晉陽僅是一座空城“府寺焚毀,僵屍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複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晉書·劉琨傳》)。即便如此,劉淵的部眾還常常來騷擾搶掠。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劉琨率領軍民,剪除荊棘,收葬枯骸,安撫百姓,招徠流民,一麵加強軍事防禦,一麵抓緊生產自救。老百姓攜帶著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圍警惕地守衛。
這其中,最令人敬仰的是,作為臨危受命的將軍,他造府朝,建市獄,為晉陽古城寫下最為光輝的一筆。晉陽城是春秋末年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建造的,曆經了800餘年的滄桑巨變,再加上風雨剝蝕、戰火熏烤,形同西晉王朝的一處破院。董安於當年建造的晉陽城,雖然為趙國的奠基發揮過重要作用,卻也不過“城周四裏”。此小城、危城,又如何能抵擋得了匈奴人?劉琨便決定擴建晉陽城,想構築起晉陽百姓的一處安樂窩。於是,一座新的晉陽城便在汾河岸邊拔地而起。“城周二十七裏”,比起原來的老城擴大了許多倍。就這樣,農人複耕,商賈得市。“一日之中歸者數千”,逃亡的百姓也紛紛回來了,“雞犬之聲複相接矣”。
劉琨還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寫出了著名的《扶風歌》: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據鞍長歎息,淚下如流泉……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鎮守並州十年間,劉琨麵對強敵,幾乎天天是打打殺殺的日子。圍繞晉陽城,多次和匈奴人開展拉钜戰。正如他在上表中寫道的:“勒據襄國,與臣隔山,寇騎朝發,夕及臣城……”此形勢下,他如何不“枕戈待旦”?
總結劉琨的一生,如果說聞雞起舞飄揚著他青春的旗幟,而枕戈待旦則是他人格價值的核心。從他抗擊匈奴漢帝劉淵的實踐看,枕戈待旦也同時是對他生命戰歌的生動寫照。
三、先吾著鞭——建功立業的艱難歲月
青年時的劉琨和祖逖聞雞起舞,被世人傳為佳話,可是不久他們就分手了,劉琨加入到二十四友文學社團中,祖逖在齊王手下做事。接下來八王之亂開始,二人分別事於不同的王爺。史評,青年祖逖輕財重義,有宏大的誌向。劉琨雖然才高八鬥,卻受到了當時奢侈風氣的影響。但是麵對動亂的時局,劉琨的態度是,在不斷進取中尋找實現自己抱負的途徑,他先後加入到趙王的團隊,趙王被殺後,又能夠與齊王、成都王等合作,最後在東海王執政時,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踏上了去並州的道路。比劉琨長5歲的祖逖堅持數年後,也就是到八王之亂後期,對同室操弋的晉王朝極其失望,由於京城洛陽局勢危機,他隨著南遷避難的人們來到江南鎮江,借母親有病的理由,守門不出。
由於兩人在實現個人抱負方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因此,劉琨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劉琨堅守晉陽,成為北方抗擊匈奴的中堅力量,在晉朝的皇帝被俘,洛陽失陷的形勢下,劉琨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幽州的王浚被劉聰大將石勒擊敗後,並州實際上處於領導北方抗擊匈奴的中心位置。當然,劉琨以孤弱之旅對抗正在處在上升中的匈奴勢力,所遭遇到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象的。即是如此,他堅持到了十餘載,中間許多以少勝多的故事,流傳到至今。有一次,匈奴五萬大軍圍攻晉陽,劉琨僅靠數千人的隊伍,守了一個多月。就在敵人疲憊之時,劉琨乘夜登上城樓,對著敵人吹起了胡笳。胡笳是古代匈奴民族的一種樂器,與現在的笛子相似,當時非常流行。劉琨長於吹胡笳,創作出了著名的胡笳五弄,即五首曲子。胡笳五弄反映的是邊塞生活,淒婉動聽,悲愴感人,能引起戍守邊塞者思鄉之情。劉琨趁著月光,發出幽幽的琴聲,一下子打動了匈奴士兵,瓦解了他們攻城的意誌,保住了晉陽城,創造了音樂史上的奇跡。
在河北淶源,還流傳著劉琨巧勝石勒的故事。石勒是後趙的創立者,當時依附於劉淵,英勇善戰。石勒率領十萬兵馬,企圖從側翼進攻晉陽。劉琨帶兵數萬前往阻擊。當劉琨率部趕到拒馬河邊的時候,石勒也攻打到拒馬河對岸二十餘裏的地方。劉琨深知石勒的實力,一路上不斷思謀良策,一看到了水流湍急,河麵寬闊的拒馬河,心中一動:這不就是一道阻擋敵兵的天然屏障嗎?當下,他便下令大軍在河岸布防,多備滾木擂石。兵馬布置妥當,劉琨心中又想:這道河雖然能阻擋石勒一陣,給他造成些傷亡,但他仗著人多,硬衝過來了怎麼辦?到那時,他強我弱,還是勝少敗多啊!劉琨領著幾個貼身衛士,信馬遊韁順河察看地形。絞盡腦汁,卻是一籌莫展。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天空中烏雲翻滾,看樣子要下雨。劉琨一行人打馬急行,路過一片樹林,隻見一個放牛人把一條長繩繞在了幾棵大樹上,然後,他把牛群趕進這個繩子做的牛圈裏,那繩子正好擋在牛的脖子下邊,牛隻好乖乖地呆在裏邊了。看到這個情景,劉琨心中豁然開朗,把腿一拍,大叫一聲:“對,就這麼辦!”
劉琨返到大帳,立即傳令,一部分軍士到河上遊阻住水流,使水麵降低,另一部分士卒,趕製繩索、鐵蒺藜,然後在河中打上木樁,橫攻豎八栓上了無數條帶鐵蒺藜的絆馬索。石勒帶領兵馬到了河對岸。他遙望對麵劉琨的兵馬少於他,先自勝三分,加上一路上勢如破竹,所向無敵,所以便不把劉琨放在眼裏。見河麵風平浪靜,河水不深,便不讓軍卒休息,馬隊在前,步兵在後,擺開長蛇陣,要一鼓作氣,殺到對岸。哪料想,石勒的馬隊剛到河中間,隻聽劉琨陣中一聲驚天動地炮響,上遊雷鳴般湧來一股巨大的水流,刹時間,騎兵隻露腦袋,步兵衝走無數,騎兵再往回返時,那馬卻怎麼也走不回來了。原來,劉琨在河中布置的鐵蒺藜、絆馬索,近靠石勒這邊河岸,稍低一點,經水一衝,陡然高了起來。再加上剛衝時,戰馬勁頭足,難以抵擋,往回退時,亂了陣腳,戰馬光轉磨,就是回不去。石勒眼睜睜看著他驍勇善戰的騎兵全軍覆沒,不由大叫一聲,吐了口鮮血,從馬上栽了下來。眾兵將見主帥落馬,慌忙退兵三十裏。後來,終因過不了這條河,隻得怏怏而回了。這條由淶山發源的淶河,被改成了英雄的名字——拒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