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出於對曹叡的蔑視,決定趁其立足未穩,主動發起進攻。這是魏吳交戰史上一個明顯的戰略性變化。此前,東吳一直處於防守狀態,隻是被動應對。而魏國始終是主動進攻者。現在,形勢扭轉了。
這一次,孫權懷著必勝之心,整裝出發,但事實證明,陸遜的看法是正確的,孫權對曹叡的選擇性偏見隻是他一廂情願的想象。
孫權大軍圍住了江夏,魏國的江夏太守文騁堅守不出。消息傳到洛陽,朝臣們紛紛建議急發援兵。剛剛當了兩個月皇帝的曹叡卻意存輕閑地力排眾議。
曹叡說:“孫權素習水戰,他之所以敢於下船而進行地麵進攻,是想趁我方不備偷襲。現在文騁已經和他形成了相持態勢。攻難守易,我看吳兵必不能長久。”
曹叡說得頭頭是道,群臣卻大多將信將疑。顯然,此時的曹叡也還沒有樹立自己的威信。但僅僅二十多天後,曹叡的判斷就成了現實。孫權圍攻不下,隻能悻悻退去。
孫權並未因為這一次進攻無果而改變自己的初衷。隨後,他再派諸葛瑾、張霸進攻襄陽。曹叡派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出擊,結果吳軍大敗,張霸被斬,諸葛瑾狼狽逃回。
孫權隨後的幾次進兵也均遭失敗。孫權這才知道,曹叡確實如陸遜所言,不可等閑視之。但其實孫權還沒有真正見識曹叡的厲害手腕。
司馬懿取得襄陽保衛戰的勝利後,曹叡立即提升其為驃騎大將軍。這一提升,看似是對司馬懿的褒獎,但實際上卻是曹叡“明升暗降”,打破曹丕遺命托孤所構建政治格局的絕佳手段。
司馬懿升職後,很快被外派至宛城,坐鎮南方戰場,對付蜀國之敵。而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真、曹休,也分別被提升為大將軍和大司馬。然後,同樣也被分別外派,據守軍事重地。至此,曹丕遺命托孤的四位重臣,除了性格較為柔弱的陳群繼續留在曹叡身邊協助處理政務之外,其他三人輕輕鬆鬆被曹叡“逐出”了京都。
就這樣,曹叡登基後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孫權得知曹叡的這一係列高妙手段後,深深感到這個年輕人的可怕,不禁自歎不如。在這個極其厲害的對手麵前,孫權的稱帝自立的衝動也隨之偃旗息鼓,又擱置了下來。這一擱置,就是兩年多。
蜀漢的諸葛亮借著吳魏交兵之際,七擒七縱孟獲,平定了蜀漢的後方。隨後,諸葛亮為了不辜負劉備的囑托,更是為了實現自己興複漢室的人生夢想,發動了對曹魏前後長達七年的北伐。
曹叡不得不將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對付天下第一奇才諸葛亮的淩厲攻勢。孫權立刻從中看到了巨大的機會。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魏蜀兩國打得不可開交,孫權自然就成了那個得利的漁翁。孫權判斷,自己選擇這個時候稱帝,魏蜀兩國分身乏術,就會將可能的各種負麵反應消於無形。
但是,稱帝畢竟是一件最高等級的大事,不能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進行。孫權覺得,很有必要先行立威造勢,振奮士氣。
孫權苦思冥想,終於讓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這麼多年來的讀書思考以及實際曆練確實沒有白費。
孫權曾經任命王靖擔任鄱陽太守,但王靖因為無力平息內亂而遭到孫權的嚴厲譴責。重壓之下,王靖起了叛念,準備投降曹魏,但因行事不密而被孫權察覺。孫權將王靖全家誅殺,然後任命親信周魴繼任鄱陽太守。
鄱陽郡北臨長江,渡江後就是廬江郡的治所所在的皖縣。皖縣距離曹魏控製的揚州不遠。鎮守揚州的就是曹魏曾經的輔政大臣之一,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
孫權決定,效仿王靖故事,讓周魴向曹休詐降,誘騙曹休深入吳境,然後圍而殲之。孫權認為,王靖投降未果,曹休必不甘心,再讓周魴誘引,曹休肯定中計。
孫權與周魴密商後,周魴給曹休寫了一封超長的請降書。